实用的林海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林海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林海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林海岭的特点
2、感悟作者的语言特色,激发阅读兴趣
3、抓住景物特点,学习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的语言特色,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
品悟作者的语言特色,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 基于已知,导入新知。
1、上节课,我们追随着作者来到了大兴安岭,并且知道了老舍先生是通过岭、林、花这三方面来写林海美丽景色的。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桂林山水,其中对漓江水是这样描述的。自己默读这一段,你能快速找出漓江水具有哪些特点吗?(预设:静,清,绿)
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为什么你能如此快的找到漓江的特点啊?(预设:文章采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有概括句。问:那这是什么写法?)
4、正是运用了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让课文层次特别清晰,我们能一下子找到景物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林海这篇文章,自己默读相关段落,你能像找漓江水特点那样快速说出岭林花的特点吗?(说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找两名同学)
5、我听到同学们的答案有所不同了,不像找漓江水特点时那么统一了,为什么林海这篇课文的特点不那么容易找到呢?
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林海,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描写林海这三方面特点的。
二、读中感悟,体会情感
(一)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大兴安岭的“岭”具有哪些特点?画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你的理解?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 “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学习岭的特点:
1、岭多的特点:
(1)抓住“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矮点的,横着的,顺着的。”(预设:岭有各种不同的样子,姿态各异、各式各样的,形态万千,能看出它很多)(板书:多)
导语:你还能从哪里感受到岭具有多的特点?
(3)抓住“看不完,看不厌”
2、体会岭温柔的特点
导语:这数不胜数的岭啊,每一座都那么的不同,千姿百态,那你还找到岭的其他特点了吗?
(1)抓住“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体会温柔的特点
(2)那你能说说“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意思吗?自己轻声读读这两个词的意思
孤峰突起:群山之中突然冒出一个特别高的山峰。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气势逼人。
(3)结合这两个词,再来读读这句话,谈谈你对温柔又有了哪些理解?
(预设:大兴安岭的岭没有一座特别突出的,尽管那么多,但每一座都差不多。)
(4)能把你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来吗?
(5)自己轻声读读这段话,你还能从哪里看出岭温柔的特点?(打不出来,点出红字,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说说你的体会)
(如果直接找到“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问:那这里的岭是什么样的?出示这句话,从这句话当中你又有什么体会?
(预设:有“点”的能看出并没有高或矮很多,就一丁点。差不多,连绵)
(6)你看,两个特点都自然的融于字里行间中,自己轻声嘟嘟这段话,看看还有包含这两个特点的句子吗?
总结:我们之所以一眼看不出林海这篇文章中景物的特点,正是因为老舍先生将特点融入在这些句子中的原因。
(6)出示对比图:对比这两张图片,我们来猜猜哪张是大兴安岭的岭?哪张是秦岭,你能用几个词来分别形容一下吗?(预设:秦岭很险,很高,很陡,山势雄伟,陡峭,高矮不一。大兴安岭岭的特点:很缓,连绵不断。多找几名同学)
(7)正如你们所说,岭的温柔不仅仅是指每座岭高矮差不多,更是指这种连绵不断、非常平缓的样子。那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浮现出那群山连绵,山势平缓、数不胜数的大兴安岭。
(二)感悟老舍先生亲切自然的语言特色
导语:刚刚我们跟随着老舍先生游览了大兴安岭,领略到了它多且温柔的特点。
1、如果说在描写漓江水时,作者直白的用三句话分别点明了水的三个特点(板书:直白明了)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相比之下老舍先生笔下的岭,是怎样写出特点的?(预设:每句话都写了景物的两个特点)(板书:自然融入)
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 “云横秦岭”那种险句。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老舍先生为什么要这么写呢?请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听了她的朗读,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特别舒服,语言很亲切,自然,就像在和我们聊天一样的感觉)
总结:听了你们的朗读,真是如沐春风啊。是啊,老舍先生就是用这种朴实的语言,在字里行间中将大兴安岭多且温柔的特点向我们娓娓道来,读完之后,仿佛我们身临其境一般。这应该就是老舍先生作品中独特的语言魅力吧!
过渡:老舍先生的这种语言魅力不仅运用在岭这一方面,还将它贯穿全文。
(三)品悟老舍先生亲切自然的语言特色
1、让我们看看林和花的段落,找出把你觉得最亲切自然的一两句话,轻声读一读。
2、谁能像作者一样,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俗白精致的语言所带来的温情。
3、(问读的这个人)你在这亲切自然的句子中,感受到了林或花有什么特点?
总结:在这篇文章中,老舍先生并没有直接点明特点,但就是这亲切自然的语言潜移默化的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慢慢领悟到了岭林花的特点。
(四)拓展、课外迁移,激发阅读
导语:其实 ……此处隐藏2336个字……了大兴安岭浩瀚山林的景色。文字优美,情感浓烈,犹如一幅迷人的写意画,从多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描写林海的几个自然段,用了很确切的比喻,拟人等写法。因此,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初读感知,再读理解,三读体会,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进而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景色美,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情朗读的技巧。
2、能力培养法。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只有交给学生寻觅知识的学习方法,才能使他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探索,学到更多的知识,并终生受用。本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中我从课题“林海”着眼,从寻找林与海的相似之处入手,抓住文中具体描写“林”的内容,通过朗读、思考、让学生领略到“林”的浩大、壮美,明白此段运用了形象的比喻,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大兴安岭的林海。如此优美的描写,我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后,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至会背,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林海的喜爱之情,尽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投影展示了林海的美丽景色,同时老师朗读课文,再现课文内容。这种以图画展现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的方法,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领略课文语言美的基础上,真正领略到林海的壮美,既是美的享受,又轻松了课堂。
4、简笔画辅助教学。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一些重点词、句,我还采
用了简笔画辅助理解。例如,在理解大兴安岭的“岭”时,为了突破重点词“温柔”和“盛气凌人”在本课的意义。我要求全班同学用简笔画勾出自己心中的大兴安岭和秦岭,通过板画认识到:“温柔”在本课指大兴安岭的线条柔和平顺;“盛气凌人”指秦岭高大险峻令人望而生畏。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添了课堂里的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时,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三、说学法
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大纲对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阅读理解,阅读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教学生用“一读──观景赏物,抓住特点;二读──品词析句,体会情感;三读──回顾反思,明了写法。”的方法,仔细品味文中有关“林”的内容。即初读课文,感知景物特点;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仔细品味,领悟情感;回读课文,在读中学习规范的语言,积累语言材料,悟出表达方法,掌握表达技巧。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全面完成了教学任务。这里的学法指导、学法应用将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再现。
四、说教学程序
(一)谈话导入
1、板书课题:林海
一棵树称为——木,两棵树称为——林,海是指——大海。这“林”和“海”合在一起说明——树很多。齐读课题。
2、课题“林海”指的就是——大兴安岭。出示大兴安岭图片。
你们想知道大兴安岭为什么被称为“林海”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的脚步走进大兴安岭,欣赏他笔下的林海吧!
(二)整体感知
1、生轮读课文,边听边思考:
(1)大兴安岭留给作者的感受是()。这样的感受,在文中出现了()次。
(2)作者得出这种感受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用“~~~~~”划出相关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
“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
“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我”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相机板书:亲切 舒服
2、那么,作者围绕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交流并板书: 岭、林、花
(三)品味美
过渡:下面,我们就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深入林中去细细体味大兴安岭的美景,先来看“岭”这一部分。
A.学习“岭”
1、默读第2节,按要求在书上做批注。
出示思考:(1)“岭”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根据学生交流媒体相机出示有关语句。 相机板书:多而柔
B.学习“林”
出示问题:“林”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学后小组交流)板书:绿如海
1、作者是怎样描写绿颜色多的?
师引导:从“目之所及”,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全都是绿的,这就说明这儿的树非常——多。多得就像——海洋。
2、那作者是怎样描写“林”像大海的呢?
(1)交流,出示句子。
师小结:这就照应了课题——林海。
3、请大家带着喜爱与赞美的感情读3、4两节,男女生分读。
C.学习“花”
1、“花”的特点。 (自学后小组交流) 板书:多而美
2、出示: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作者把兴安岭当作亭亭玉立的少女来写,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呢?作者为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拟人、比喻]
小结:山上青松,山下白桦,林中野花,作者从上到下把大兴安岭景色写得很有层次。恍若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真是太美啦,太让人喜爱了。 过渡: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写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岭”,如海的“林”,还有美丽的“花”,由兴安岭外表的美。作者来进入岭中,看到林场又会想些什么呢?
(四)赞赏美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6、7节,想想作者之所以又有两次发出“亲切、舒服”的感慨,是因为联想到了什么?
交流,出示: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2、小结:大兴安岭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使我们的国家兴盛安定——兴国安邦。(板书:兴国安邦)
2、出示:为什么管它叫作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了。为什么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交流。
3、我们怎样做才能兴国安邦呢?交流
师小结:我们伐木取材,也要造林护树,一手砍,一手栽,就能保护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使林海能够万古长青。
4、齐读最后一节。
(五)总结全文
1、指板书小结:作者抓住岭、林、花的特点,描绘了大兴安岭迷人的景色。他用质朴而又简洁的语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我们见识了林海的美丽迷人,感受到了林海的多元和谐,大兴安岭不愧为——林海。
2、读了课文,你还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心情?
板书设计:
岭 多而柔
15、林海林 绿如海 兴国安邦
亲切舒服花 多而美
袁丹
20xx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