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4 10:46:08
四年级教学反思

四年级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教学反思1

钱塘江江大潮浙江省,真正能到过钱塘江的小朋友很少,能有幸看到“天下奇观”壮景的小朋友更少。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真正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之威,咆哮之势,感受到大潮的动态之美是教师教学预设中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成功:

一、抓住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感悟课文内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学习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这两个自然段着重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教学时,我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有关“潮”的句子,朗读并感知作者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和描写方法。在学生初步感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之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惊叹大潮的奇观,然后回归整体,朗读背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明显地感到,随着教学的深入,学生对钱塘江大潮的认识逐步加深,赞叹、惊讶之神逐步显现。

二、以“声”、“像”辅助释疑解惑

在教学过程中,电教手段的适当运用,能创设情景,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在本节课中,对于“闷雷滚动、人声鼎沸、山崩地裂”的理解,在学生初步了解之后,媒体配以声音,对“如线的潮、横贯江面的潮、如墙的潮和如万马奔腾的潮”的句子的.教学时,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媒体配以相应的画面,帮助了学生理解,促进了学生朗读,感觉效果较好。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想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朗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这堂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读法:课始的教师激情朗诵;课中学生的自读和齐读相结合;理解后的感情朗读和课尾的背诵。读的形式多样,以读引思、以读促思、读思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然,语文课永远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永远都拥有残缺的美丽。下课之后,我总觉得在品词析句的时候处理过于琐碎,有损于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四年级教学反思2

今天,聆听了刘校长执教的一节寓言教学《扁鹊治病》,感触很深。学生学得自然充分,老师导得恰到好处,顺应了孩子的读书规律,真正还原了孩子本真的阅读过程,给每一位听者如沐春风的感觉。我觉得刘校长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与大家共勉:

1.读课题,能读出猜想

一个好的阅读者,看到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名字,头脑中一定会产生许多猜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孩子看到题目,要学会从题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依据信息读出猜想。刘校长出示课题《扁鹊治病》后,及时问孩子,看到这个题目你都想知道什么?从课堂实践看,孩子的猜想涵盖了文章的每一个角落。如:扁鹊是谁?谁生病了,病得怎么样?扁鹊怎样治病?病人的病好了吗?多好的猜想呀!我们今天能让学生这样去做,明天也这样,后天还这样,日日都这样,孩子是不是就会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看到题目头脑中要有猜想。有了猜想就拥有了阅读期待,带着期待读文本,孩子会在读书中不断地验证、修正自己的猜想,这样阅读的过程是快乐的。

2.初读文,读出感受,整体把握文本

一个好的阅读者读文章应该是没有杂念的,应该像喝茶聊天似的。我在读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随笔》这本书时,记录了这样一句话.“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读完这句话我在想,现实中的阅读教学不就是让孩子在还债吗?琐碎无效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孩子一个接着一个去回答,上完了一节阅读课,就像跟着老师到迷宫中走了一圈,还是迷迷糊糊,下次进去自己还是出不来。试想我们老师像谁?像不像黄世仁逼着杨白劳交租子。虽说有点夸张,但我想孩子就是这样的心情。怎样做能更好些呢?看了题目有了自己的猜想,就带着猜想去读吧!此处刘校长什么问题也别提,就让孩子把自己当做一个最真实的阅读者。这样去读,读过文章的感受应该是丰富的。这就是我在执教寓言的第二个环节,让孩子敞开心扉和同伴们交流。孩子的感受是各不相同的,我课后梳理了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大致有这些:蔡桓公这个人太固执了;扁鹊这个人很执着;扁鹊的医术很高明;为蔡桓公感到惋惜等等。刘校长不就是在培养孩子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吗?怎样培养孩子语感,是不是应该让孩子放松心情,不带着任何压力去阅读,久而久之,语感不就有了吗?

3.精读文,读出理解

真正的阅读者,再读课文,一定像品茶一样,喝一口停一停,“吧嗒吧嗒”嘴感觉一下茶的味道。这样才能越品越香,一杯茶下肚,茶的余香也就品得差不多了。因此,我们和孩子再读文本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做:遵循文脉,读过一节停一停,回过头去想想这一节说的是什么,自己都读出了哪些理解。读过两节三节,又把两节三节连起来回想一下。刘校长在与孩子阅读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是这样做的:读过第一、二节,让孩子充分交流自己读出的信息和感受。刘校长只是针对孩子的阅读结果不断地点拨,提升,尤其是注重引导孩子读懂情节,读懂人物的性格特点,进一步达成每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读过三、四节也是如此。

当刘校长引导孩子读到此处时能及时停下来,让孩子把这几节联系起来读读,看看能读出什么?有没有新的感受?这样阅读,孩子不会停留在片面的一段话中,而是能学会上牵下联,能站在整体去思考,会对事件的发展和人物形象有新的理解和感受。读过五六节后,学生的感受实际就丰满起来了,刘校长让孩子站在主人公的角度读懂人物心理,站在读者的角度读出自己对人物的评判。

4.联生活,读出寓意

我们经常教导孩子读过别人的书后,一定要想想自己的生活。刘校长执教这则寓言也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激发孩子的生活体验,其实说出了生活体验也就读懂了寓意,从而达成寓言启迪心智的教学价值。课堂上,孩子谈的还是比较全面的,有的想到了写字时的坏习惯,有的想到了马虎粗心大意的小毛病,有的想到了弹琴,有的……孩子将这些生活经历都谈了出来,寓意就不言而喻了。最后再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读后的启示,应该是水到渠成了。

5.细盘点,梳理方法

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孩子养成一种盘点的习惯。一堂寓言教学结束后,孩子再遇到寓言应该如何去读,孩子心理清楚吗?我想部分孩子可能会记住一点点,过了几天也许就忘了。因此,最后一定让孩子说说,如果再给你一则寓言,你打算怎样去阅读呀?让孩子梳理出这节课读寓言的方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存在的 ……此处隐藏8741个字……时,我采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让学生一开始就产生极大的兴趣,再加上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和适合场景的`音乐,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习作成为学生心情自由宣泄的平台。

在教学中,老师讲的很少,学生说的也少,主要是用课件展示学生很熟悉的场景的图片,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回忆与妈妈之间的点点滴滴,然后挑出最令自己感动的一件事情来写一写。

在学生写作时,重点帮助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当他们思路阻塞时,帮他们疏通思路,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对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在他们遣词造句方面多加引导,使他们的作文锦上添花。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容易忽视。妙文千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课堂上,要有修改作文的环节。本来在设计教学时,我还设计了组内评议修改、集体修改等多种方式,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和修改作文的能力,提高了作文质量。但根据学生写作的速度,所以我采取的是学生自我修改的方式。

当然每一堂课都会有遗憾,在教学之前,我就想着这样的课要用扩音器,但后来没有用。结果在上课时我感觉讲话很吃力,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在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声音也出不来,使得集体评议这个环节省掉了。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课堂永远是生动的,只要用心,每一节课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自己今后在课堂教学方面会多多研究,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课堂精彩。

四年级教学反思14

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因为与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学上我先播放了颐和园有关的教学视频,先给学生做一个铺垫,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对颐和园有个大致的了解。

我设定的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因此在环节设计上,先让学生整体感知颐和园的“大”和“美”,在这样的感受的基础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写作顺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强调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在这些的基础上,再突出课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万寿山部分。在重点部分,又穿插一些课堂中的小练习以及背诵、小练笔,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巩固。

像这种写景作文,应该是读和悟结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学过程中,我又犯了老毛病,为了上完内容而上课,追着时间跑,没有好好地处理好读与悟,再悟再读的关系。这样所导致的一个最大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昆明湖的静与绿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么后面的再读再说就一个个地脱节了。直接导致后面的“滑”与“划”的'区别与好处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总是会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时上课,总是匆匆讲完,很少让学生有机会能和文本对话,这是大忌吧。语文本来就是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这点,我做得不够到位。在本课中,讲到昆明湖的静和绿时,真该多给学生点时间,放下教学速度,让他们自己带着理解与体会,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还有我的备课似乎总是局限于自己设定的框架里,单一的线条感,学生一没按照这样的顺序出牌,就满盘皆乱,用其他老师的话说,就是喜欢把学生塞进我安排好的步骤中,带着他们往东往西,而不是顺着学生的方向。

同时,对于一篇课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很深层次的去挖掘。我自己没有深层次地去挖掘,学生也没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自己总是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懒,都不动脑筋,我想这和老师也有关系吧。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对学生内心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只是浅浅地就满足了。大家也只是交流交流词句的好坏,没有达到真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

还有一些就是本文中的一些知识点没有落实,比如说表示移步换景的句子同时也是过渡句,这个没有好好落实,甚至没有提及。同时,课文第4段是按照方位顺序写的,小练笔也是根据方位顺序,可是这两者却没有适当的提及,适当的联系起来,而成了孤零零的两个孤岛,毫无作用可言,甚至学生也根本想不明白,用不起来。

不得不说的是我的一个不足,教师语言语调上的变化,可能跟我看的视频有关系,视频中那些老师的声音都是温柔可亲的,不自觉的我也变得温柔可亲了。但是整体的基调不能改变我的声音缺乏抑扬顿挫的事实。还记得上次在我们学校比赛的《掌声》,其中第一个老师的语音语调,教态给我印象很深刻,让我非常喜欢。但是师傅们又说上课要有激情,这个激情具体指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种忘我的状态吧!而不是刻意地表演!

四年级教学反思15

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尽量做到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本事,用自我最感兴趣,最擅长的方法学习,经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来取长补短,到达整体的完整。如: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读书方式读书,然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件事?看看哪一小组概括的既准确又精练?学生读书的兴趣很浓,交流时的气氛也比较好。

其次,重视朗读和读后感受,强化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过程。如在学习第二个故事时,我让学生细读触发点——只见母亲轻轻地对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找得很准,并且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扩散深入开来:数数妈妈说的话,几个字,简简单单。请你深入到这个故事中,再去读一读、品一品,你还会觉得简单吗?“再来一次”对这位刚参加实习的护士来说这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吗?普普通通的一位母亲,她为什么能有如此不简单的举动,说出如此不简单的话呢?请联系下文再去体会。学生经过读书体会到:透过母亲“平静的眼神”和“轻轻的话语”,可见母亲把那位护士当作了自我的孩子,在鼓励她,支持她,同时也期望自我的女儿在将来的工作中也能得到患者的支持和鼓励。在这样有层次的.导学中,学生深层次地感受、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本事,产生“一处传神,境界全出”的境界。

学完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一个作业,创设情境,补充对话,让学生写写自我在生活中如何将心比心,去帮忙和宽容别人。第二天,当我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感触还挺多的,异常是部分学生的心得体会让我爱不释手。学生联系自我的生活经验去谈自我对将心比心的理解,说得很好。我想经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必须会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为他人着想,给别人多一份宽容和尊重。

学生的心里话让我不由得也反思起来,作为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将心比心不也显得尤为重要吗?以往我们也做过学生,也明白当学生的辛苦,过去我们也有令教师头疼的时候,也曾对着作业喊累,也有偷懒的时候,当然还少不了犯错……此刻我们的主角不一样了,是教师了,慢慢的这些经历也就淡忘了,站在讲台上的我们也许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们的孩子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应当这样。但学生总是喜欢逃离我们的视线,爱和我们玩躲迷藏。让我们也蹲下身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多点体谅学生,将心比心替他们想想,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孩子的某些错误是正常,能够理解。当我们对孩子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耐心后,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那我们教师教得也不至于那么累了,工作起来也就欢乐多了。

《四年级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