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26 10:43:58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

执教者:张震雷

观察者:胡根林

课堂回放

师:昨天,通过你们的老师已经布置了《杨修之死》这篇课文的预习。老师呢专门画了一幅“杨修绑赴刑场”的漫画。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师:杨修行将就刑,围观有一大群人,有的扼腕叹息:“哎……”,也有的幸灾乐祸:“哼!……”假如你是围观群众的一员,面对着此情此景,你会说点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

【幻灯片展示】

唉(嗨,哼……),杨修你太———!

生1:唉,杨修你太冤了!

师:哦,你是伸张正义,为杨修伸冤呐。

生2:唉,杨修你太自大了!你太恃才放旷了!

师:这位同学不错,将本文出现的一个成语也用上了,你能否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生2:依仗才华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生3:唉,杨修你太倒霉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

生3:杨修那么有才华,却被曹操所杀。

师:噢!你是说“贤才未遇明君”。

生4:嗨,杨修你太有才了!

师:哈哈,你把宋丹丹在春晚的经典台词也用上了。

师: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针对漫画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确实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找出来——

生5: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5:你真了解魏王的内心啊!

师:你能带着佩服的口吻读一下吗?

生5读——

师:请同桌评价一下,生5读得怎么样?

生6:还好,就是重音应落在“真知”上。

师:你也来读一遍。

生6读——

师: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像生6一般饱含深情、带着佩服读一遍这句话。

生齐读——

【幻灯片展示】

真知……

师:那么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

生7: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便知道是花园修得太阔了。

师:曹操在门上写“活”字,别人知道意思吗?

生7:不知道。

师:从文中的哪个句子可以看出?

生7:人皆不晓其意。

师:喔,众人皆迷,惟修独知啊。

生8:曹操在酥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就明白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

生9:曹操“梦中杀人”的真相被杨修看出来了。

师:嗯,曹操“梦中杀人”的真相被杨修参透,那么其他人知道吗?请用文中的语句加以印证。

生9: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

师:别人都信以为真,只有杨修像医院的X光、CT那样将曹操的五脏六腑照得一清二楚。

生10:杨修知道门吏阻止曹植出城,是操在测试儿子的才干,所以杨修教他“竟斩之可也”。

师:“竟斩之可也”可以看出杨修怎样的个性?

生10:处事果敢。

生11:第9段,曹操以“军国大事”试探两个儿子,杨修为曹植选好答案,做“答教十余条”。

师:嗯,老师看到一则材料,说的是杨修把曹操提问的顺序都料到了。真是“料事——

生凑和:“如神”

生12:关于鸡肋的问题,杨修是“见传‘鸡肋’二字”就知道丞相意欲退兵。

师:鸡肋和退兵有关系吗?

生12:把攻打的地方比作“鸡肋”,“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现在是“进不能胜,退恐人笑”,简直与“鸡肋”无异。

师:杨修是了解曹操的心事,你呢又悟透了杨修的心理,你真不简单!……

师:杨修的“真知”体现在善于破解、破译上。杨修既能猜心事,又有洞悉才,处事果敢,料事如神。……难怪夏侯惇感慨——

生:“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师:“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然“公真知魏王肺腑”吗?

【幻灯片展示】

真知?

生13:杨修对曹操对他的忌讳一点也不知道。

师:何以见得?

生13:文中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师:“数”字应读“shuo”音,“多次、屡次”的意思。请同学们一起将这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

师: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呢?

生14:课文第2段开头第一句:“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这里的“便”字,可以看出。

师:“便”什么意思?

生14:“便”的意思是“就”,体现了杨修擅作主张。

生15:第5段,“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中的“竟”字。

生16:第7段,“修知其事,径来告操”中的“径”字。

师:“径”作何解?“其事”指的是什么事?

生16:“径”就是“直接”,“其事”是指“曹丕用大簏装吴质进内府”之事。“径”可以看出杨修做事草率,根本不考虑后果。

生17:第6段,“惟修知其意,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句中“指而叹”。

师:很好,我们读书要善于从字缝中去读,确实,刚才同学们所谈到的“便、竟、径、指而叹”这些字眼体现了杨修的放旷。同时,我们读书还要从不经意处去读。文中杨修的语言共出现了5次。罗贯中老先生在写作时注意到了用词的简练,做到“惜墨如金”,把杨修说话时的神情动作都省略了。……

师:正当杨修洋洋自得,被旁人誉为“真知魏王肺腑”之时,想不到死神却悄悄地向他走来,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杨修的表现

曹操的态度

破解门内“活”

分食“合”中酥

道破梦中杀人真相

密告簏里藏人事件

教授曹植斩杀门吏

预设答条蒙欺孟德

破解口令,擅自行动

师:杨修的恃才放旷招来曹操怎样的态度?我们用开火车的方式来完成表格:

生21:破解门内“活”——心甚忌之。

生22:分食“合”中酥——而心恶之。

生23:道破梦中杀人——愈恶之。

生24:密告簏里藏人事件——愈恶之。

生25:教授曹植斩杀门吏——大怒,亦不喜植。

生26:预设答条蒙欺孟德——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生27: ……此处隐藏14096个字……考和回答问题的速度,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临场应变力。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1

《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看上去比较简单。但是通过认真研究课文,我发现它很值得一教。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复述、概括、分析、写作等能力。本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预定教学目标。现将收获总结如下:

一、可继续发扬的优点:

1、教学设计要勇于打破常规。《杨修之死》是白话小说。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即环境、人物、情节的格式来教学。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竭力避免这种传统教学思路。而是选择本文的焦点问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杨修的死因,来大做文章。将古往今来学者们的观点引入,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打破常规按部就班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做法,又增添了课堂的学术气息,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更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思维,学会如何根据文本分析问题,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寻找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在互相切磋中,掌握本文的重点,学习小说的方法。

2、情境教学复述课文主要情节,既是对学生转换角度复述能力的考察,也是创设情境。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含蓄地运用了这个教学方法。这就是部分听课老师所说的演义法。情境教学能够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中去,在渗透情感体验的同时,激发其思维。情境为教与学都增添了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3、精心设计导语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一半。教学导语要能够给学生新鲜感,引起他们学习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本次教学我从生活案例入手,增强课文时代感的同时,引起他们思考杨修之死。从一开始就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在以下的环节中层层推进,挖掘课文的深度。

二、今后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

1、认真研究学生

认真研究教法的同时,更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学习对象。制定的目标,设定的导引问题难度要适当。对学情要做到心中有数。

2、提高设问技巧提问是一种艺术。

要根据不同能力、性格的学生要随机应变设定不同的提问方法。对于高难度的问题,要设置台阶,引导学生一步步攀登到制高点。不同教学环节间,过渡处需要巧妙设计,自然转换。

3、控制教学节奏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把握每一个教学环节的时间,注意教学节奏要做到张弛有度。好的教学课堂如同听艺术家演奏一曲优美动听的音乐。

4、加强板书训练美丽实用的板书会为教学锦上添花。

本次教学板书有些凌乱。既不美观,又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利于导引学生。

总之,这次教学实践暴露了许多问题,收获多多,为我以后教学指引了奋斗目标。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2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重点讲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文章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我在设计本课时,以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并以“做事”和“为人”作为文章拓展与延伸,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3

重视积累,收获颇丰。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我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包括陈寿的《三国志》、易中天的《品三国》以及大量的关于杨修死因分析的论文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史实。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能够对杨修这个人物的家世背景、获罪原因、性格分析娓娓道来,对相关的有相似的人物及事件旁征博引,这是我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一个飞跃。

于是我自信满满地站在熟识熟知的讲台上激情飞扬,也因此而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课下,有的老师评:“听你的课真的受益良多,听到了很多独到的见解。”我知道这里有对我的肯定。但同时我又不禁在想:为什么工作的时间越长,越有一种不会上课的感觉呢?刚刚走上讲台时,总觉得自己很会讲课,甚至于有一种会比别人讲得更好的自信,对于什么常规课、公开课、校内课或是市内课是无畏无惧的。

记得当时的教学校长就曾如此评价过:“吕老师的课堂是听课的人越多讲的越有激情!”可现在却不一样了,总感觉自己不会上课,尽管打开教材后是满眼的知识点,但总是怕讲不好、讲不透。很多老师认为这是另一种进步,导致有时我自己也这样认为,但当年的那种激情看来真的是弱化了。

方法模式,备受局限。在设计的过程中,我注重强调了对文章内容的剖析、环节的紧凑,却忽视了在此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一堂课下来,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教师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现较少,这一点是我在备课的过程及设计的环节上的极大的不足,课下反思,其实在本节课中,可以有多处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却被我机械地剥夺了,这也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探索之处。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4

同样的知识内容,由老师讲出和学生说出,效果会大不一样。老师讲让学生听,他们心理上会有一种压迫感,久而久之,产生厌倦心理。而由学生自己说出,他们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产生不断学习的动力。这节课结束后,我听到,有许多同学还在为某个有分歧的问题而讨论,争辩。本节课所设计的十个问题大都被学生分析到了。学生没想到的最后三个题目也激发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所以,虽是学生独立阅读,老师也不能只是袖手旁观,也要积极参与,与学生相互交流,互相启迪。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5

《杨修之死》是初三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三国演义》一篇节选课文,学生在了解《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人物应该有比较深的了解和探究。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是:

一、导入。先播放动画版《三国演义》主题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联系刚学过的《隆中对》,由诸葛亮这个人才被赏识、重用而引入到本文中杨修这个人才的悲惨遭遇。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新课标教学特点。

1、教师适当的提问和点拨,使教学环节的过渡自然顺畅,同时也启动了学生的思维;

2、对基础知识点到为止,而对难点问题,如 “杨修之死谁之过?”、“假如你是曹操,你杀不杀杨修?”、“假如你是杨修,你会怎样与曹操相处?”等,则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充分地讨论探究,老师不把自己的看法灌输给学生,也不暗示学生得出老师预设的答案,既不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先入为主的情况,也不牵着学生的鼻子找“正确答案”。

3、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既教会学生辩证的全面的看问题的方法,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探讨人生观、价值观。如“假如你是领导者、管理者你会怎样对待像杨修这样恃才放旷的人才?”、“如何提高自身各方面修养,学会做人?”等。

本节课美中不足之处:

1、时间控制有前松后紧之嫌。

2、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握不够精细。如:未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分析作者对杨修之死的态度。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