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5-20 18:26:2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角的度量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工具进行角的量化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在对角的具体量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掌握角度量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图形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步骤。

难点:量角器测量角时内外圈的选择。

教学流程

1.导入

根据游戏“愤怒的小鸟”,向学生提出问题:我们平时玩游戏的时候,是调整什么才能打到小猪呢?让学生初步对于角度这个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并在黑板上画出在游戏过程中,发现会存在不同大小的角,向学生提问:对于两个角来说如何确切的知道它们之间差多少呢?继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角的度量。

2.新授

(1)学生根据之前学习过的经验,会用三角板先测量角的大小,但是会发现这种方法还是不能具体知道两角之间究竟相差多少。

(2)通过多媒体展示出角被平均分为360份,每一份就叫做1度,写作1°。从而引出角的度量单位。

(3)指导阅读: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量角器,自学书本上第18页下半部分的内容。

提出要求: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关于量角器你知道些什么?

班级反馈对量角器的认识。(多媒体出示量角器的放大图片供学生交流使用)

提问:量角器上有角吗?有多大的'角?最大的角?最小的角?

要求:指出量角器上不同度数的角,并找到量角器上的角的顶点。

读出量角器上的一些角的度数。

多媒体课件显示量角器上1°、30°、78°、140°的角。(读内、外圈数的角都有)

(4)请学生动手尝试用量角器量出书上∠1的度数,并在小组里说说是怎样量的?班级交流量角的方法。(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解自己量角的过程。)师生共同总结量角的方法。多媒体展示用量角器量角的动态步骤。(每一步在关键部位闪烁提示)

使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①量角器的中心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

②量角器上的0刻度线和角的任意一边重合

③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是角的度数

④量角器上有两条0刻度线,一条是内圈的,一条是外圈的;0刻度线在内圈,度数就读内圈;零刻度线在外圈,度数就读外圈。

总结“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它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3.巩固练习

(1)测量课后第三题角的大小,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内外圈度数有误、0刻度线没有和角的一边完全重合)

(2)游戏:观察量角器角度的大小,老师随便报出一个度数,学生利用胳膊来表现出这个角的大小。(双臂张开代表180度)

4.小结

同桌交流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说出测量角的步骤是什么?

5.作业

向家长介绍量角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测量生活中见到的角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对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而“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最为薄弱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对本节课作如下设计说明。

1、教学时,我让学生认识自己肢体的“左右”作为知识的引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交流、讨论、应用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并建立起“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学生初步感知左、右后,从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说一说左、右手能做哪些事;找一找身上像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做一做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摆一摆学具等,让学生在这些简单而有趣的活动中辨别“左、右”,体会位置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认识左右的必要性。

3、除了认识和体验“左、右”外,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左、右”的认识,体验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应用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铅笔文具盒直尺橡皮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信心上好吗?有信心的同学请高高举起你的手,你知道举起的这只手是左手还是右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左、右”。

⊙进入情境,探究新知

1、感受自身的“左、右”。

(1)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手,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右手,看着它,想想我们常用它做哪些事。(生自由汇报:我们常用右手吃饭、写字等)

(2)右手的作用真大,那左手是不是也这么能干呢?(生自由汇报:用左手压本子、端碗等)

设计意图:从学生最熟悉的自身引入,先确认左手和右手,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

(3)听口令,做动作。

考验同学们能不能分清楚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口令:请举左手,放下,请举右手,放下;用左手向老师打招呼;用左手摸自己的右耳朵……(多次练习,让学生熟练自身的左和右)

(4)小结:同学们,我们的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搭档”,吃饭时,左手端着碗,右手拿筷子;写字时,左手压本子,右手拿笔。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我们的身体上还有像这样一左一右的“好朋友”吗?

(5)学生自由回答交流,眼睛、耳朵、脚等。

教师说明:同学们分清自己的左手、右手是我们判断左、右的重要标准。

设计意图:

身体上的左、右是学生最为熟知的,以此作为判断左右的标准,通过这个活动,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加强对于左、右知识的掌握和了解,同时也便于今后的记忆。

2、动手操作,明确左、右的位置。

老师真佩服你们,能分清左手和右手了,那离开身体这个参照点,我们是不是也一样能分清左、右呢?(出示课堂活动卡)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按铅笔、文具盒、直尺、橡皮的顺序摆放好。

(2)谁来说一说,直尺的左边有什么?直尺的右边有什么?

(3)选你喜欢的一件文具,说说它的左边和右边各有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亲身感受,从身体上的左右扩展到身边的物品,加深学生对 ……此处隐藏17794个字……翻开数学书P111,读题,明确要求。

2、看来统计还真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最后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统计组员最爱吃的一种蔬菜。提要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理解互相垂直、垂线、垂足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方面,使学生经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作出一组垂线,能够借助直尺、三角尺、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的垂直现象,能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垂线,了解垂直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主动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培养学习&ldqu;空间与图形&rdqu;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感受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

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建立垂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

借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具准备:

直尺、三角尺、量角器

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感受新知;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认新知(语言表述 回归生活 练一练 折一折)

2、学画垂直(无条件画 过直线外一点画 完成43页&ldqu;试一试&rdqu; 小结作图方法)

升华新知,总结方法。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景,感受新知。

1、出示42页例题图。

从图中你能找到几条线?(学生可能找到很多,说的很乱。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我们所需要的)

这些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有相交、有平行)

引导学生观察相交线,你有什么发现?

两条直线相交成几个角?(4个)

这4个角都是什么角?(直角)

2、谈话感知:

其实像这样一种特殊的相交方式,我们可以给它一个新的名称叫‐‐垂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新知识。(板书课题:垂直)

设计意图:由主题图入手,观察图中纵横交错的线,收集自己了解的信息(相交和平行的知识),发现特殊的信息(相交成直角),建立新知的表象和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从众多信息中收集需要信息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深入理解。

1、再次认识垂直。

(1)出示一组互相垂直的直线图。

师:那到底两条直线成怎样的位置关系,我们才能叫垂直呢?

学生自学课本P42中间的文字,并思考:

① 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垂直?

②其中的直线叫什么?

③你还知道了什么?(两条直线的交点我们叫作什么?)

(2)讲解:&ldqu;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rdqu;。

提问:如果把一条直线记作a,另外一条直线记作b,我们可以怎么说?

讲解:&ldqu;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rdqu;。

强调:垂线是一组一组出现的,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讲解:&ldqu;这两条直线相交的点叫做垂足。&rdqu;

让学生上黑板指指垂足在哪儿,并用符号表示出垂直。

(3)寻找生活中垂直的例子。

提问:我们教室里有哪些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回答的时候,注意修正学生回答中一些不科学的表达。

特别强调:每块三角尺都有两条互相垂直的边,所以在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时可以用三角尺去比一比。

(4)练一练:判断下面图形中哪些直线是互相垂直的?(作业纸)

(5)折一折:指导学生把一张长方形纸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对折两次,再打开,观察两条折痕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从建立新知的表象到新知的构建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我觉得应该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且要相信学生能够发现。所以,在构建过程中,我让学生自己看书,从书中发现对于垂直的最科学最准确的表述,学生会觉得那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感受成功学习的成就感。而学生自己发现的虽然深刻,但却是细线条,作为老师要把他们印象中的细线加粗、印象加深,所以设计了新知回归生活、科学判断是否垂直和动手折叠感受垂直的环节,即及时巩固新知又传递学习知识的过程方法。即受之于饵,又受之于渔。

2、学习画一组垂线。

(1)你能用手中的工具想办法做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吗?(直尺、三角尺、量角器、折纸)

(2)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演示作图方法,学生尝试作图。教师再示范,共同总结作图步骤:

A、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

B、沿直线慢慢移动三角尺,直到三角尺上直角的顶点与直线上的已知点重合为止。

C、沿三角尺的另一直角边画直线

学生再尝试。

(3)出示第43页的试一试: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学生自己先尝试,再请已经好的同学介绍(演示)

学生再尝试。

(4)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在认识垂直的基础上让学生去作互相垂直的两条直线,是一个从表象到实体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了垂直的生成过程和垂直与其他相交的不同之处(相交成直角),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总结作图方法,体会数学语言的准确性。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ldqu;想想做做&rdqu;第2题。

请学生在大屏幕上指出每个图形互相垂直的线段。

2、出示桥湾小学附近主要街道的平面图,请你判断哪些街道是互相垂直的?

讲解时强调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设计意图:第一题让学生在过去认识的图形中找互相垂直的线段,是运用新知重新认识旧知的过程,正如特级教师徐长青所说&ldqu;让知识从缄默走向明确再回归缄默&rdqu;。第二题通过街道间的位置关系,认识到怎样相交的道路安全系数高,让知识回归生活、指导实践,并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意识。

四、升华新知,总结方法。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谁能说说我们是如何得到这样的收获的?

设计意图:吴正宪老师曾说过:我们要以数学知识为载体,俄皮痒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全面性。在总结时,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总结数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了解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和方法。数学知识仅仅是个载体,知识的生成过程才是学习的实质,才是学生该获得的精髓,才是数学该传递给每一个学生品质。教学不是实现给予与告之,而是探索的过程。

板书设计:

垂直

过直线外一点作

已知直线的垂线

垂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