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密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密度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②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能较熟练地用天平、量筒测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测定物理量的科学方法,体会占据空间等量替代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
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②通过了解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结合,使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服务社会。
二、教学重点: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三、教学难点: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步骤安排、记录数据到根据数据得出结果对学生进行全面实验能力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情境引入:
1、教师出示一块长方体铁块,要测量这个铁块的密度,需要测量哪些量?怎样测量?
2、出示任意形状的小石块和装在杯中的盐水,能否用测长方体铁块密度的方法测这块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呢?
合作探究:
量筒的使用:
①观察量筒回答课本第12页“快递”中的问题;
②学生交流使用方法。
3、如何测固体(石块)体积的方法(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一块总结使用量筒测固体的方法)
4、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方法:先在量筒中装入适量的水(以待测体积的物体放入量筒后能完全浸没,且量筒中的水上升的`高度不超过量筒的最大刻度值为准),读出此时量筒中水的体积V1;将不规则形状物体浸没在量筒中,读出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被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5、尝试测量一个塑料块的体积。
6、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可采用“溢杯法”测量其体积。所谓“溢杯法”即将物体浸入盛满水的容器内,同时将溢出的水接到量筒中,读取的数值便是该物体的体积。但现有量筒一次不能盛取石块溢出的水量,可用较大容器盛接溢出的水,再分若干次用量筒测量所接到的水,多次读取数据,最后相加得到石块的体积。
7、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①压入法:用一根细而长的铁丝将蜡块压入水中。蜡块投进量筒和压入水中后量筒中水面所对的刻度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②沉锤法:用细线将一个钩码系在蜡块下面,用细线吊着蜡块和钩码放入量筒,钩码先浸没在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1,然后钩码和蜡块一起浸入水中,记下此时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刻度值V2,V2与V1的差值就是蜡块的体积。
学生分组实验并交流结果。
密度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用2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平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习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平天平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
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习情境设计:
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习之中。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
在多媒体教室进行;采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平、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七、教学策略与活动设计:
采用讲授法、实验法、协作式、问题解决式多种策略组合的教学模式
八、教学过程:
1.密度概念的引入
公元前245年,为了庆祝盛大的月亮节,赫农王给金匠一块金子让他做一顶纯金的皇冠。做好的皇冠尽管与先前的金子一样重,但国王还是怀疑金匠掺假了。他命令阿基米德鉴定皇冠是不是纯金的,但是不允许破坏皇冠。
这看起来是件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共浴室内,阿基米德注意到他的胳膊浮出水面。他的大脑中闪现出模糊不清的想法。他把胳膊完全放进水中,全身放松,这时胳膊又浮出水面。他从浴盆中站起来,浴盆四周的水位下降;再坐下去时,浴盆中的水位又上升了。他躺在浴盆中,水位变得更高了,而他也感觉到自己变轻了。他站起来后,水位下降,他则感觉到自己变重了。一定是水对身体产生向上的浮力才使他感到自己变轻了。他把差不多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同时放入浴盆,浸入到水中。石块下沉到水里,但是他感觉到木块变轻了。他必须要向下按着木块才能把它浸到水里。这表明浮力与物体的排水量(物体体积)有关,而不是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在水中感觉有多重一定与水的密度(水单位体积的质量)有关。阿基米德在此找到了解决国王问题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密度。如果皇冠里面含有其他金属,它的密度会不 ……此处隐藏25409个字……法、分析归纳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练习法。
【教学流程】
视频导入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分析归纳建立概念完善密度概念
巩固训练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视频导入
播放视频“泡沫石头”并提问:影视剧中用体积巨大的泡沫替代同体积的真石头进行拍摄很安全,因为他们虽然体积相等,但哪个物理量相差很悬殊呢?引出本节课的教学课题:密度
观看视频,并从视频中感受泡沫替代真石头的趣味性,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他们的“质量”不同。
通过有趣的视频引入,紧抓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积极的投入到课堂的情境中来。
二、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
教师提问:
1根据生活经验,我们都知道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就会?
2.追问:那么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
3.交待实验设计及操作方案:同学们桌面上分别摆放有一组长方体物块,每组物块有大中小三个,体积分别为10cm3、8cm3、6cm3,同组物块材质相同,可能是铁块、铝块或塑料快。用天平测出同种物质不同体积时的质量,将他们的质量和体积记录在实验报告单表格中,并计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从经验出发,回答问题: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
基于经验猜测: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可能成正比。
理解实验设计意图,为实验操作做准备。
用简单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探究情境,参与问题的解答,再提出追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欲望最强的时候给出实验方案,使学生跃跃欲试。
三、进行实验并收集证据
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关注学生是否正确使用天平。
进行实验,分别记录各物块的质量,填写到实验表格,计算出质量与对应体积的比值。寻找比值的规律。描点连线:进一步确认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规律。
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实践中获得规律认知。
四、学生分组展示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
1你测出的三个质量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呢?通过描点连线,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成正比)
2.你描了几个点呢?(三个)其实还有一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不需要测量就可以确定,你知道是哪一组吗?(当物体体积为0时,质量也为0),因此这条直线一定过原点。可以更准确的确定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3.找另外两种物质实验小组展示比值大小。
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展示实验结果及结论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使学生获得实验后的成就感,深度挖掘实验数据及图线中隐含的信息,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五、分析归纳建立概念
教师提问:三组不同物质得到的比值并不相同,这些比值有什么物理意义呢?
引出概念:
密度: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单位体积物体的质量,可以反映物体单位体积包含物质的多少)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回答。
引导学生以实验结论为基础,科学的建立密度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且印象深刻
六、完善密度概念
PPT展示
密度定义: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密度公式:ρ=m/v
密度单位:g/cm3,kg/m3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质的密度特征并从中总结出一般规律。
提问:为什么表格中铁的密度是7.9g/cm3、铝的密度是2.7g/cm3而我们测出的却不同呢?
理解记忆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并推导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进率。认识固、液、气体的密度特征。记忆水的密度大小。
回答测量值和理论值不同原因:实验存在误差。
建立完整的密度概念。使学生认识不同物质
密度特征,并能够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的公式计算。
强调实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七、巩固训练
PPT展示巩固练习:
1、关于密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的密度是8.9x103kg/m3,表示8.9x103m3铜的质量为1kg
B.铁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铁的质量比水的质量大
c.密度不同的两个物体,其质量一定不相同
D.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
2、一杯水,老师上课时喝去一半,则剩下半杯水
A.质量和密度都将减小一半
B.体积减小一半,密度增加一倍
C.质量、体积和密度都减小一半
D.质量减小一半,密度不变
(3、4)
举手回答,并解释原因
巩固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认识到密度是物质得特性之一,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板书设计
6.2密度
一、探究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2.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二、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
2.密度表达式:p=m/v
3.密度单位:kg/m3(基本单位)、g/cm3(常用单位)
单位换算1g/cm3=1000kg/m3
4.水的密度是1g/cm3即1000kg/m3
三、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质量、体积无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有趣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应学生对密度概念的强烈需求,设计并进行小组实验。组内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组间比较不同种类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关系,进而得到一个可以表示物质特性的比值: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水到渠成得出密度的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攻克了本节课的重点—建立密度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收集数据、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符合初中物理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学习要求,体现了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完善学习密度概念之后,及时认识生活中常见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引导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将所学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特性,深层次认识理解密度概念。针对学生对密度理解的易错点、易混点及薄弱点以习题形式进行纠正、强化。更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本节课思路设计较为严谨,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所设计的问题、实验操作均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之内,课堂实施流畅。能够有效的解决密度概念建立的课堂要求,并通过深化练习和思考,克服了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难点。本节课通过观看视频、小组实验、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