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9 20:21:48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枫桥夜泊》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

一、背景导入:

在一千二百多年前,有一个叫张继的人,满怀信心,进京赶考,最终却名落孙山,而此时恰逢安史之乱,看着国家日益凋敝,百姓们悲苦流离,他无能为力只好乘船南下,在一个悲凉的秋夜,他与枫桥有了一次美丽的邂逅,留下了一首千古名篇,《枫桥夜泊》

写题,读题。枫桥,在江苏。“泊”的意思?停靠,停泊。

同学们,仔细看看是什么时间?是夜晚的时候,那该怎么读呢?一起读一下。

二、理解题目

诗题是诗的眼睛,理解了诗题我们能更好地学习古诗,现在谁来说一说诗题的意思?(张继)在夜晚的时候把船停靠在枫桥。

三、初读古诗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在怎样的夜晚?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古诗,在诗中找答案。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读得字字落实,真好。枫、霜‘愁读准了。

谁还想读?不仅读出了节奏,还读出了味道。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听听老师的语速语调。孩子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读一读。

齐读。读得真好,老师听得意犹未尽。

四、读懂古诗

诗我们读了这么多遍,老师提的问题能找到答案了吗?这是什么样的季节,怎样的夜晚?你来说。秋天,寒冷的夜晚。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枫这个字感受到这是秋天,你很聪明,知道被秋霜打过的枫叶呈现火红的颜色,别具一格。霜,很好,你发现了一个关键字。都下霜了,这是深秋了,这是一个寒冷的夜晚在这样的一个深秋的'寒冷的夜晚,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古诗再找一找。打开书,默读古诗,勾勾画画。想好了,就举手示意。

1、看到了渔火,你知道这渔火是什么样的吗?

远远望去,这渔船上的灯火,忽明忽暗,若隐若现。

2、看了江边的枫叶。江枫渔火,这江枫是静态的,渔火便是?动态的,这一动一静,一暗一明,令人遐想呀。

3、看到了月亮落下。当月亮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是一片黑暗朦胧的景象。

4、听到了钟声,是哪里的钟声,寒山寺在哪里?这个钟声传到了哪里呢?传到了张继的船上。

5、听到了乌啼声。你觉得乌啼声给人什么感觉?凄凉。张继以动写静,用这乌啼声衬托夜晚的宁静。

板书看听感

你觉得这画面美吗?谁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老师听了你的朗读就是一种享受,从你的朗读中老师感受到这是一幅凄美的画面。

那张继除了看到的,听到的,还有什么景物是他感受到的呢?找到了?咱们读一读诗。读第一句。“霜满天”感觉到当时非常冷,霜是在地上的,但诗人却说“霜满天”。这满地的秋霜给张继一种什么感觉,一起说。“寒冷”.是凉意刺骨呀。这“霜满天”仅仅写出这秋季夜晚的寒冷吗?你从“霜满天”中读出了什么?读出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忧愁。诗中也有一个字写出了作者的忧愁。

总结:张继面对着月落江枫渔火这样的画面,他再也无法入眠了,对愁眠,此时此刻,你就是张继,读一读诗。

五、领悟诗情。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正是这凄美的画面勾起了张继内心的忧愁,那张继到底因何而愁呢?我们读一读最后一句,诗中有一个字道出了他的身份。“客”。从这个“客”字你读出了什么?漂泊他乡,因何而愁?思念亲人,思念家乡这何尝不是一种忧愁呢

思乡。张继为什么会客居他乡?赶考,落榜之愁,人生求所不成,怎能不愁呢?你能读出这种失落吗?

还为什么而愁?国家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爱国的他能不忧愁吗? 指名读诗。板书思乡 落榜家国愁

六.总结

张继用他的一夜无眠给了我们一个千年不卷的吟诵,他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凄美的画面,让我们感到他内心浓浓的愁丝。最后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走进这千古绝唱。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讨论,理解课文的基本观点

2、结合本文提高鉴赏、品读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抓住批驳的“突破口”,综合运用驳论点和驳论据的写法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学生背诵诗歌《枫桥夜泊》,播放课件,学生评价)

这是一首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明月西落,乌鸦夜啼,秋霜满天;江上渔火映红枫叶,忧愁搅我难眠。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深更半夜飘到我的船边。诗中选取的景象是残月、栖鸦、霜天、渔火、寺庙、客船,有声有色,层次分明,构成了一幅清幽孤寂的江南水乡秋夜图。而画中的主体则是诗人自我。全诗情景交融,千古流传。我们曾学过,诗歌的理解应该是多样的,有的人就对《枫桥夜泊》做出新解。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哪位同学说一下新解:以为诗中的“乌啼”指寒山寺以西的“乌啼桥”,愁眠指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江枫”指寒山寺前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座叫做江村桥,一座叫做枫桥。这种考证乍听“大有学问”,但到底合理不合理?到底符和不符和全诗的意境呢?我们看看作家刘金是怎样评议的。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与文章对话

在课前同学们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大家提出很多问题。老师从大家所提问题中,选取了三个有代表性的重点问题,让大家利用周六、周日去查找资料,讨论研究。下面老师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然后把你在周六、周日研究的结果和其他同学进行一下交流。(5分钟后分组讨论,然后选一名组长把讨论结果汇总一下,到前边来告诉大家。在解决这几道题后,学生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

1、作者针对新解是怎样批驳的?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法?(最好设计一个板书展示)

2、我们已经学过《不朽的失眠》这篇文章,作者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艺术价值是怎样评价的?本文对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艺术价值是怎样评价的`?你觉得本文中“有人”对《枫》所谓“新解”是否有道理?为什么?

3、结合本文,请你谈谈应该如何鉴赏诗歌?

(学生机动问题)针对“新解”作者提出了哪些疑问?提出疑问的作用是什么?

本文层次结构?

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讨论(核心内容)教师归纳相关内容

“有人”的“新解”诗中“乌啼”“江枫”“渔火”作了考证。

(1)乌啼——乌啼桥

(2)江枫——江村桥和枫桥

(3)愁眠——愁眠山(孤山)

江枫渔火对愁眠——江村桥、枫桥、渔火对 ……此处隐藏25522个字……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大屏幕出示)齐读。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预设:为什么都在写钟声 ?

二、检查朗读,指导朗读

1、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板书枫桥夜泊。

2、自由读

3、抽生读(读准确)

4、师生读 (读出节奏和韵律)

三、走进诗歌,感悟诗歌

师过渡: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愁眠)

1、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诗歌

2、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愁眠”是什么意思?

3、提问:

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读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是孤独、是寂静、是凄凉呢?

5、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咱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师板书月落

过渡: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师板书江枫

过渡: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板书渔火

6、过渡: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板书乌啼

过渡: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师板书钟声

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 到客船)

7、过渡: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师板书霜满天

8、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都伴随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指抽眠)——生齐读愁眠。

9、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生齐读对愁眠。师板书对

10、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想一想,你选第几个?

过渡: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指愁眠)

11、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教师范读全诗)

过渡: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

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12、月亮已经落下去了,诗人还看得见吗?(擦去“月落”)

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乌鸦凄厉的叫声也已经消失了。(擦去“乌啼”)

那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擦去“霜满天”)

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那瑟瑟的江枫看得清吗?师:(擦去“江枫”)

点点渔火忽明忽暗,若有如无。(擦去“渔火”)

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见吗?(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

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擦去“对”)

(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钟声

13、过渡:突然,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PPT放声效

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在“钟声”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在“愁眠”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

14、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学生用此句式说话)

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四、 拓展升华

过渡:孩子们,其实“愁眠”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在师的引导下读诗句

1、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明月。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那么,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诗人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了谁呢?

(大屏幕出示)枫桥夜泊

2、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温暖张继这颗心灵的,还是——

3、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是,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生:(齐读《枫桥夜泊》)

4、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宋】陆游《宿枫桥》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明】高启《泊枫桥》师:听,八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 ——陈小奇《涛声依旧》

生:(齐读诗句)

5、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

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

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齐答)《枫桥夜泊》。

来,我们一起边走边吟——(集体背诵《枫桥夜泊》)

6、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你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