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掩耳盗铃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重难点: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2.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喜欢寓言吗?你们都读过哪些寓言?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题目叫《掩耳盗铃》。咱们一起把课题好好地读一遍。或许有部分同学已经在课外读过这个故事了。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对这个故事了解多少,谁来说一说?
2.除了刚才大家说的,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或者你之前读过这个寓言,还有没弄明白的地方,现在都可以提出来。咱们在这节课上把大家的疑问一起来解决。谁来质疑?(根据学生质疑板书,如:起因、经过、结果……)这些疑问的答案我都懂,你们是希望我现在告诉你,还是自己到书里找答案?同学们,你们是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大家就共同合作来学习这则寓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第一次读文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听老师把这个故事给大家读一遍。听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从故事中找出一句最能说明题目意思的话来。要求听清楚了吗?下面就听老师来读这个故事。
(师范读课文)
2.师: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题目的意思?
生: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师:其实,题目“掩耳盗铃”这四个字每个字的意思在这句话里都能找到。比如“铃”就是指句子中的——铃铛。学习“盗”,组词。
题目中每个字的意思都懂了吗?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板书:掩住耳朵)
(二)第二次读文
1.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生字。(板书:铃铛、丁零)这些词语是这节课的生词,请大家读准它们的字音。
学习“铛” ,铃铛是用金属制成的,所以“铛”是金字旁,金表义,“当”表声,是一个形声字。(板书:铛)
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教学“零”,也是一个形声字。组词2—3个,归纳字义:零碎,小数目。
三、抓住细节,对话文本
(一)第三次读文。同学们刚才提了那么多的疑问,要想把难题解决,首先就要把课文认认真真地读好。下面的时间就交给大家,请同学们各自把课文多读几遍,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解决这些难题。
(二)交流汇报:这篇课文只有三个自然段,共五句话111个字,短小精悍。我相信大家都读过好几遍了,哪个小组派一位代表来汇报你们解决了哪个问题?
1.那么这个人为什么要去偷铃铛?读第一自然段。
看到这个铃铛,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带着这种想法读一读。(板书:想偷铃铛)这就是故事的起因。
2.我们都知道只要手一碰铃铛,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寓言中的这个人是否知道?课文的哪一句话告诉了你?
“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
3.“明明知道”是什么意思?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读出来。
他还明明知道什么?(发觉后会被…)带着这种体会再读这句话。理解“只要”有“用手一碰”这个条件,“就”会有这样被人发觉的结果。这一点恰是这个人首先想到的,“明明知道”的。
这里有一个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只要……就……”谁来用它造句?(提醒不要漏掉“谁”这个成分)
4.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书上找一找,并勾一勾)。而这个偷铃人又是怎么想的?
出示句子——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板书:掩住耳朵)
“如果”是什么意思?(假设)
5.把“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换一种说法,改为陈述句。假设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
用“如果……就……”造句。
6.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铃声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别人还能听见铃声吗?他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因为他想的仅仅是捂住自己的耳朵,而别人的耳朵是无法捂住的,他连这一点也不懂,看来很好笑;他明明知道这是偷人东西,是不好的,可是又怕被别人发觉,设法去遮盖,这纯粹是自己骗自己,看来这人真是太愚蠢了。)
他笨在哪里?你笑话他什么?
7.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他心里这么想着,就去这么做了。结果如何呢?(读最后一句:“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板书:被人发觉)
四、揭示寓意、拓展学习
1.启发思考:怎么说他“没想到”呢?不是他“明明知道”吗?
讨论: “没想到”的究竟又是什么呢?(他“明明知道”偷人家的东西是不好的,所以他怕被人发觉,却还要想着法子遮遮盖盖去偷;他“没想到”的是,他再想出什么法子,也是自己骗自己,骗不了别人的。)
2.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请你送给这个盗铃人一个词。(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板书:自欺欺人)
3.指导朗读。 接下来,我就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
①指名读第一、二、三自然段,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朗读时要把盗铃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4.课文读完了,看看板书,同学们对这个故事的发展过程清楚了吗?谁能根据板书把这个故事的大致内容说一说?(说得很完整。)
5. ……此处隐藏9831个字……>
2、我是一个偷铃人,我干了这件蠢事,多少年来一直生活在人们蔑视的眼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话想对我说,让我明白一些道理吗?学生自由说。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看看我们身边,有这种现象存在吗?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8【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的30课《寓言二则》中的一篇,出自《吕氏春秋 。自知》。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个成语也常用来讽刺那些玩弄笨拙的把戏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
(2)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这则寓言时,鉴于四年级学生对寓言有浓厚兴趣的特点,教学目标设计为在对语言文字充分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培养大胆想象的能力和积极探究能力,同时指导做事要多动脑筋,不能一视同仁、一成不变。四年级学生,他们对知识的把握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虽容易把握,但对知识内涵的理解不是很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学法上的引领与指导,方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
【教学目标】
1、知道“掩耳盗铃”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可自作聪明。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铃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三勤四环节教学法
【教学流程】
一、定向、诱导
﹙一﹚诱导
1、激趣导入
出示铃铛并摇铃铛:孩子们,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说说表示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哗啦哗啦??(板书:铛dāng象声词)。
强调: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同学们想听这个故事吗?
3、放动画,听故事
4、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地讲述出来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板书完整课题﹚。
过渡:请看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
﹙二﹚定向——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题目意思,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学会做人。
二、自学、探究
﹙一﹚出示自学提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题目的意思。
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从书上划出有关的句子,用“只要···就···”说一句话。
3、 偷铃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你认为他的想法对吗?
4、如果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
5、这则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二﹚自学
﹙三﹚小组合作学习
﹙四﹚成果汇报
1、掩耳盗铃的意思: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2、偷铃人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
3、偷铃人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偷铃人这么做的:他掩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去偷铃铛。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让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三、讨论、解疑
1、课文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
2、预设: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我们遇到这些事该怎么做呢?﹙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学生抄袭作业;老师看到没有学生提问,被学生的假象迷惑,以为学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道在犯法,却挺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要实事求是,不能自欺欺人、不懂装懂。﹚
四、反馈总结
1、 反馈学习:请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1)。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2)。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3)。有 的 同 学 做 练 习 册 上 的 题 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2、总结:是呀,自欺欺人,最终还是自食其果 ,让我们做一个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
掩耳盗铃
小偷
响←碰←铃 ◇铛→偷→捂耳朵→被发觉◇
自作聪明,十分愚蠢
《掩耳盗铃》教学反思《掩耳盗铃》是一则寓言故事,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常用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这则寓言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学生不难理解,不过对其寓意的把握还需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我运用“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教学本课,在上这节课时,我本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前提,利用实物———小铃铛导入课题后,接着从课题入手质疑:什么是“掩耳盗铃”?通过查字典理解“掩”和“盗”的意思,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掩耳盗铃”就是捂着耳朵去偷铃铛的.意思。紧接着我就追问:这个人为什么要捂着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呢?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自己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理解偷铃人的心理活动:“响声要用耳朵才能听见,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是就听不见了吗?”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此外,上课伊始,我运用多媒体 展现故事情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引导学生揭示寓意的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把含义告诉学生,而是先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如:偷铃的人认为把耳朵掩起来就听不见铃声了,对吗?铃铛一碰就会响,偷铃人知道这个常识吗?他最后偷到铃铛了吗?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逐步把故事的寓意突显出来。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能说出偷铃人很愚蠢,很笨,是个自作聪明的人。“讨论、解疑”环节我设计的问题是:生活中有没有出现过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我们遇到这些事该怎么做呢?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升华了寓意,让学生切实明白做人的道理。最后我再小结归纳,板书“自欺欺人”,并出示完整的寓意。
总的来说,这堂课上的比较顺利,学生也理解了寓意,不过课后想来,我并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整堂课,我的讲解并不多,全是让学生探讨交流,可是每一环节的问题是我设置的,学生还是被我牵着鼻子走,处于被动地位。如果上课伊始,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质疑,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思索,探究的过程,我相信效果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