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在反复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内涵。
3、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预设:
一、导入孟浩然的诗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此诗中诗人抓住春眠醒来的片刻感受,表现春日清晨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寄寓着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构思回环曲折,语言平易自然,韵味却醇美深厚。
闻一多有一篇文章题为《孟浩然》,在那篇文章里闻一多认为孟浩然“人如其诗,诗如其人”。今天,我们学习一下他的《夜归鹿门歌》,了解其人其诗。
二、知人论世,走近孟浩然
1、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著作有《孟浩然集》。
孟浩然擅长五绝和五律。多写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意境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
2、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3、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
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28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4、孟浩然生当盛唐,少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土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
1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日:“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
三、写作背景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一心追慕家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四、自主赏析引领
1.自由中速放声朗读两遍,整体感受诗歌的意韵与情感。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夜归鹿门歌(译)
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
沿著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
3.设问探究(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诗作的内容以什么为顺序?
明确:时空顺序: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当空,从汉江行舟到鹿门山途。(2)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
明确:渔粱争渡和鹿门隐居两个场景。(3)它们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明确: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而诗人自去鹿门,殊途异志,两样心情,表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怡然自得的心情;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突出了隐士的形象。
(4)它们之间形成一种什么关系?明确:对比关系。
(5)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两种场景,一个喧哗热闹,一个宁静寂寥,通过比较,表露诗人隐逸自得的志趣。“夜归”的“归”,实际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6)“惟有幽人自来去”中“幽人”指谁?这一句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明确: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诗人步隐士庞德公后尘,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环境清幽,他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但是,在这种隐逸超脱的情趣之外,还隐藏着诗人孤独寂寞的情绪和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懑不平之气。
五、互动研讨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比较诗人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参考思路】江边是一片争渡的喧哗声,人们沿着江边向江村走去;江中是“我”摇着小船回鹿门。村民晚归,充满质朴田园气氛;“我”夜归鹿门隐居别业,情景和谐,表现出诗人的隐逸志趣和淡泊情怀。
江边的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2.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参考思路】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江边之景:黄昏中,山寺里传来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口,人们喧闹着抢渡回家。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悠然的钟 ……此处隐藏15614个字……: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根据学生实际,运用以下
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容,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诗歌所呈现的画面,抓住意象,领悟意境。然后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主旨。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也设计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隐逸的人格志向。
教学流程:
一、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一)导入:小时候同学们都有背诵唐诗的经历,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伴随我们成长,我背诵一首他的诗作,大家看看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背诵《春晓》)。初中时我们还学习过这位作家的'《过故人庄》,请同学们一起背。(略)他是——孟浩然。(展示课题)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二)解题: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生:时间、地点、时间、诗体裁)
(三)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学习要求:请同学们根据课脚注释和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并把相关内容勾画出来。(2分钟)
2、教师做相关的知识补充。(3分钟)(课件展示)
(1)作者简介:地位: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孟山人”。
◎生平:
◎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后隐居鹿门山。
孟浩然的诗多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景色的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王维并称于诗坛。
(2)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三)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遇到不会读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询问同桌或者老师。(2分钟)
2、听录音,听后,全班齐读。(4分钟)
(四)疏通诗意
学习要求:请同学们借助课脚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诗意。遇到不会翻译的句子,可以询问同桌或者老师。(自主学习3分钟)
(课件展示)诗歌大意: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二、分析诗文,探讨研究
(一)探讨研究:回答下列问题,体会此诗的意境美。
1、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哪两个生活场景?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描述这两个场景。
2、这两个场景分别有什么特点,说说它们是如何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3、“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4归纳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要求:请同学们自由中速放声朗读诗歌,再现诗歌描绘的画面,整体感受诗歌的情感。然后独立思考上面的问题(5分钟),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答案(5分钟)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展示,后面发言的同学不得重复前面的,可以做补充。(展示)
1、(略)
2、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从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是诗人从尘世生活归到一人隐居,这中间突出了诗人的隐士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这两个场景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3、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二)、深入探究
1、本诗是如何来表现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的?
2、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展示:
本诗使了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作者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山寺”句以钟鸣衬托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
②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
三、课堂小结
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读来颇象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以谈心的语调,自然的结构,省净的笔墨,疏豁的点染,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形成一种独到的意境和风格.
四、迁移应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对比阅读,说说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学习要求: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28页练习题三《归嵩山作》,独立思考上面的问题,然后形成答案。(10分钟)附:《归嵩山作》诗意
译文: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展示)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异:《夜归鹿门歌》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归》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由出发的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淡泊。
作业:
背诵这首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