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5 22:16:19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学情分析:对刚入中学的初一学生来说,这首诗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诗的第一节,诗人以孩子的口吻些,容易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1、看导语,默读课文,作者简介。

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5年借调到北京《诗刊》社从事编辑工作,1990年离开。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

2、读一读,写一写。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漫湿 一瞬间

3、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各自练习朗读。

(3)领读。

(4)齐读。

4、内容研讨。

研讨,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疑难就是问题,深层的含义或奥妙也是问题。让学生用铅笔打问号,然后提出问题,教师补充。

(1)“在山的那边,是海”,对这个“山”字,“我”小时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山那边是海,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无数座山。爬上一座山是非常吃力的,爬无数座山,那就更要历尽艰险。这就是说,理想的实现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

一方面因为渴望早日实现理想,一方面因为对实现理想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以为爬上一座山,就能看见大海,就能达到理想境界,可事实并非如此,就不免失望、沮丧。

(2)诗人领悟妈妈所说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诗中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神往山那边的新天地,是童年的遐想。“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这就是说,妈妈指点了理想,唤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认识毕竟是肤浅的,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海,一旦望不见海,望见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诗歌的常识,反复朗读,理解蕴涵哲理。

2.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诗中“山”和“海”的艺术形象及蕴涵意味。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意味和感情。

2.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1.鉴赏诗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体会诗歌语言凝练、意味隽永的特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先请大家欣赏几幅山的画面

一、导语设计(1)

山对于我们大家并不陌生,当我们登高眺望,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层峦叠嶂的崇山峻岭时,我们心中一定会有感慨万千。

而恰恰就是在这大山之中,有那么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无言的大山中,从孩提时他们就怀有最美丽的梦,便是对山那边世界的憧憬,让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为他们生活中不断的追求。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去倾听有关“山”和“海”的诉说。

导语设计(2)

同学们,你们已经从小学进入了中学,这个时候就是你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个起点上,相信你们都有着新的憧憬和希望。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孩子,你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二、资料助读

1、诗歌文体常识简介:

诗歌:文学的一种,“五四”以来产生的一种新的诗体。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

特点:高度集中的反映社会生活;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诗歌一般用于歌咏、朗诵。

2、作者简介:

作者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县(现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92年去英国。1994年归国,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从事教学工作。出版的诗集有《纪念》(1985年)、《游动悬崖》(1997)等。本文是作者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那时候他刚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于是写下了自己当时对人生的感叹。

三、诵读感知:

1、生字词(注音并解释词语)

痴()想隐()秘()

凝()成诱()惑

喧()腾瞬()间

几()乎

痴想:入迷的想。

隐秘:隐藏,不外露。

凝成:凝结而成。

诱惑: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喧腾:喧闹,沸腾。

瞬间:一眨眼之间,形容时间很短。

几乎:将近于,接近于;差点。

2、听朗读,认真地想一想,在这首诗中,有哪些句子、词语是值得我们三思的,把它们找出来。

朗读要求:

1、读出感情。

2、注意语气、语调。

3、读准字音、不读错别字。

4、要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5、语音适中、能让人听清楚。

播放完后,说明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字音,词意和句子停顿。然后由学生自己朗读一遍。

1、诗分两节,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时间不同了,长大前与长大后

——没找到海/找到了海

2、请你概括第一节、第二节的内容。

第一节写了——小时候的理想、憧憬、追求。

第二节写了——长大后对人生的感悟。

3、请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内容。

(1)从事情看:第一节写“我”渴望海第二节写“我”追寻海

(2)从时间看:第一节写我童年时期第二节写我长大以后

(3)从心理看:第一节写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的感悟与信念

(4)从方式看:第一节写我与妈妈的对话第二节写我与读者的对话

……此处隐藏28831个字……p>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教学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难点】

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大山的画面。找一位同学口头描述怎样才能看到海景。

现在我们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请打开课本。

板书课题:

在山的那边

二、检查预习

1、用“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连成一段话。

2、抽同学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问:山那边到底有什么?

1、教师朗读课文。

2、配上音乐有感情地齐读:

朗读指导:朗读时语速与情感的关系,重读与词语意思的关系。

朗读要求:放声朗读,正确流利,充满感情。

达到效果:与诗人的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示。

3、默读诗歌,思考问题:

⑴ 第二节中,山还仅仅是山,海还仅仅是海吗?

提示:“山”象征困难,”海”象征理想。

⑵ 诗歌两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⑶ 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只有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第一节: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节:我长大后;拼搏和奋斗。

四、研读与赏析

“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实现。”这种理想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1、请你把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找出来,细细品味。

(自读课文)

揣摩诗歌语言的凝练而有丰富的内涵。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老师引导)

⑴ “铁青着脸”:拟人。颜色(表面);心情不好(实际)。

⑵ “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

⑶ “飘”:轻(意思);童年认识肤浅。

⑷“扎”:深(意思);不懈努力。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15

【教学重点】

1、朗读训练。

2、赏析诗歌的语言。

3、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学习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简介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在几十年里曾担任众多报刊杂志的编辑,出版作品20余种。

二、朗读课文

学生分工合作,形式多样。

三、研讨与赏析

1、读出你最喜欢的一段,说说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分享你的发现。同时提出你有疑难的地方,让我们为你解答。

如:

第1节:采用比喻、顶针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理想有时代性,层次性。 教师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理想使人明确方向。 实现理想的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理想给人力量。

第6节:牺牲个人利益,却获得了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和实现后的喜悦。理想应该是崇高的社会理想,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第7节: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副产品”。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遭人误解所以辛酸。胸怀理想,为理想奋斗的志士便享受着斗争的快乐。

第8节: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例如屈原,张海迪。 大写的人是伟大、崇高、真正的人。

第9节: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1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对比。主动与被动对比,“平凡的人因为有理想而伟大”与“英雄失去理想,蜕为庸人”对比。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鼓励人们树立理想,不懈奋斗。这样才能获得丰硕的收获。总结全文。对未来充满信心。

四、结构探索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这篇课文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

提示:总分总。(板书)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五、课外拓展

1、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异同。

提示:理想实现的漫长性、必然性。

2、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你眼中的诗歌

美:

形象美──通过具体的形象抒发感情、阐明道理(不直白说出)。

语言美──如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

音乐美──诗歌讲究押韵。

七、试模仿其中的一段语言形式,写一首小诗

写作对象不限,可以两人合作,也可以四人合作。

如仿照第一诗节: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再如,仿照第二节(师作)

饥饿的时候,幸福是一块面包;

口渴的时候,幸福是一掬清泉。

下雨的时候,幸福是一把小伞;

炙烤的时候,幸福是一片绿阴。

八、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