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6 14:36:14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

1、本文作为“珍爱生命”下的第一篇文章,教学指导要求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与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之间的关系,品味作者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言,着重领会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深入、独到的思考。而必须明确的是,教师所教授的对象正是处于“最狂妄的年龄”的高一学生,拥有健壮体格、处于优越环境的他们如何能体味一个残疾人、一个双失意人的生命感悟?为了解决这个最关键的问题,教师需在课前及课上作充分的情感调动工作,力求学生能感同身受。课前通过电视散文《我与地坛》或子午书简《我与地坛》的视频朗读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调和作者的经历;课上则需要教师适时地作点拨,用好知人论世的方法,将史铁生的经历恰当地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并充分调动学生的见闻经历,以此来帮助理解课文。

2、由于本文语言有较强的哲理性,因此教者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方法,先从简单问题入手,尽量不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与其将教学指导所要求解决的问题抛给学生犯难,还不如从小问题入手,从具体感性的问题入手,让学生慢慢地上台阶,学一点懂一点,懂一点钻研一点。

3、朗读是语文课的特色,而且本文的语言优美深刻,更需要也更值得学生朗读,因此朗读应贯穿教学始终。

【教学目标】

1、通过解读地坛景物对“我”的启示,领悟史铁生从颓废到奋起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2、简单了解史铁生“生死观”的内容。

3、能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对“怎样活”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以景物描写为载体,分析地坛给“我”的启示,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2、通过自我品读、小组交流、教师点拨等形式,理解作者哲理语言的丰富内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观看电视散文《我与地坛》或子午书简《我与地坛》。

2、反复诵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点评,并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舞蹈《千手观音》,请学生谈对邰丽华的了解。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邰丽华的颁奖词。

课件显示:邰丽华,20xx年“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2、教师优美解说,导入课文。

如果说邰丽华用无声的肢体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蓬勃,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那么今天我们所要结识的史铁生则用心灵和笔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坚韧,他的《我与地坛》不仅给存在生理缺陷的人以生的鼓舞,也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带来了生的启迪。

二、文本研习

(一)快速浏览全文,回答:起初,“我”为什么要去地坛?(以简单、具体的问题切入)

明确:只因为那是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1、作者为什么要逃避?

明确:(文本中可找到解答,可让学生朗读,以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PPT显示作者在轮椅上的照片,附作者遭遇,教师有感情地讲述。

(史铁生,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2、“一个世界”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明确:“一个世界”指嘈杂纷乱、充斥着异样眼光、冷嘲热讽的世界,“我”在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找不到。

“另一个世界”指可以躲避残酷现实的世界,地坛正是这样一个世界。

(二)自由朗读第2、3自然段,结合相关句子谈谈作者为何选择地坛,而非“天坛”、“日坛”、“月坛”?

明确:1、近。

请学生谈谈对“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的理解。

解读:很多读者认为这句话有重复啰嗦之感,其实不然。“我家离地坛很近”显示出“我”的主动性,表明“我”对地坛有特殊的情感。

2、缘分、宿命、共同点。

①地坛是荒芜的,(板书:古园荒芜)那么它的荒芜如何体现?请一位同学朗读出相关内容。

明确:“剥蚀”“浮夸”的琉璃;“淡褪”“炫耀”的朱红;“坍圮”“高墙”等。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种缘分、是一种宿命?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有感情地明确:

经历了400年的风风雨雨,昔日的金碧辉煌,高大气派都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今日的地坛“荒芜冷落”“很少被人记起”,这不就是曾经指点江山、“最狂妄”,而现在残废、没工作、没出路、失魂落魄的自己吗?(板书:双腿残废)

这是一种缘分,“我”一进入地坛就对它产生了依赖感;这是一种宿命,相似的遭遇使“我们”走到一起。

(把握情感,朗读第2段及第3段相关内容)

(三)小组讨论,分析第3、5自然段的景物描写给“我”带来的启示。

1、全班推荐一位同学朗读第5自然段,教师过度提问:地坛除了给作者一个宁静避难所之外,还有什么特点?

明确:不衰败

2、地坛的‘不衰败’体现在哪里?学生四人一组,结合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组员互相交流补充,形成比较成熟的意见后发言。

(1)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解读:荒芜的、古旧的,被人遗弃但生命依然顽强。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最终留下了生命中原生的真正属于本质性的东西。

(2)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清凉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

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

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

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

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

解读:“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清凉”这句话说明它虽然是荒废的故园的园墙,但它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用自己的残躯为过往的行人斜切下了一溜阴凉。

学生发言时,教师作点评,最后小结:

园子饱经风雨,历经沧桑,但园里的小生命们却以透明独特的方式演绎着生命的顽强。无论是蜜蜂还是蚂蚁,都不因生命的卑微而放弃展现自我的机会,向人们展示生命的缤纷,诉说生命的美丽。(板书:荒芜并不衰败)

3、在学生发言、教师小结的基础上回答:作者从“不衰败”的古园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明确:作者感到了生命的涌动,促使他思考生与死的问题,促使他与命运抗争。园子虽然荒芜,但是并不衰败;“我”虽然残疾,但是不应该颓废!(板书:残废不能颓废)

(在理解的基础上,集体朗读第5自然段,要求读出生命的涌动)

(四)关于“生与死”的思考

对于史铁生的“生死观”,需要了解的是“生是事实,死是节日”这一内容和作者能够想透生死的原因。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荒芜并不衰败的古园使作者豁然开朗。在这一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释然感。

过度语:既然死是一件在想透之后便无须再说的事,那便毋庸费神,对彼岸的悬搁意味着对此岸的珍重,史铁生终于意识到关键是如何活下去。

(五)教师范读第7自然段,请学生结合景物描写交流讨论,谈谈史铁生的“活”的内涵。

1、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

2、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3、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

4、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

5、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

6、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解读:从“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这句话可以看出落日即将隐入地平线,但它仍然集聚浑身力量,向人们展示最后的辉煌;从“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可以品出红叶虽落却依然保持美丽的姿态,生命虽逝,却能换来另一个生命的诞生,因此它安然。这正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

六个譬如所描写的景物大多都有某种不好的境遇,但他们却能或永恒或坦然面对或勇敢抗争,(板书:形体改变、精神不变)作者也从中找回生存的勇气和决心。(简单介绍史铁生的创作及现状板书:直面苦难勇敢抗争)

(集体朗读六个“譬如”)

三、围绕板书,总结“我”与“地坛”的关系,以此引出地坛对“我”的影响及“我”从颓废到奋起的心路历程。

四、研习文本之后,将思维延伸至课外,结合所见所闻,说说有关“直面苦难,勇敢抗争”的实例。

备1:美国加州的一位模特在1983年出了车祸,摔断了被她视为最大本钱的两条腿,她并没有绝望,而是充满信心地来关心周围的事情。当她以轮椅代步时,她发现自己使用的轮椅很不方便,就找了两位从事工程技术的朋友改良其功能,将它变为很好用的轮椅,并推销给残疾者使用,不到两年,她的公司已经成为加州业绩最好的公司之一。

备2:美国总统林肯21岁时经商失败,22岁参选州议员失败,24岁经商又失败,26岁丧妻,他伤心得几乎崩溃。到49岁时,他先后经历了10次竞选失败,但他并不气馁,到52岁时,终于当选美国总统。

五、播放残奥会主题曲视频《每个人都是冠军》,让学生再次立体感受生命的可贵与拼搏的震撼,达到心理共鸣。

结束语: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的阻挡,才能激起绚丽的浪花朵朵。史铁生做到了!希望在坐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直面生活中的困难,勇往直前,书写精彩人生!

【板书设计】

双腿残废同病相怜古园荒芜

残废不能颓废荒芜并不衰败

直面苦难勇敢抗争形体改变精神不变

【课后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不少于600字。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

2.体味母爱的深沉伟大,理解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

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

2.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

3.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作家简介(课件展示)

2.朗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放背景乐——洞箫曲《忆故人》)

3.欣赏文章第一部分(课件展示)

(放背景乐——洞箫曲《忆故人》)

进入古园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古园,古园是怎样的古园呢?

(师生共同诵读:“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我”又是怎样的“我”呢?

(师生共同诵读:“两条腿残废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去……”

“我”眼中“荒芜并不衰败”的古园

(师生共同诵读:“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

“我”在古园中的沉思

(师生共同诵读:“一个人,出生了……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多久了……”

“沉思”时的古园

(师生共同诵读:“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4.欣赏文章第二部分

(放背景乐——洞箫曲《忆故人》)

母亲是怎样的母亲呢?

(师生共同诵读母亲的几个“知道”)

“我”对母亲的设想

(师生共同诵读:要注意对“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这句话诵读语气的处理)

“我”的“沉郁和哀怨”

(师生共同诵读“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再也不能来这园中找我了。”注意此处对“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的语气处理)

印象中的母亲

(师生共同诵读,注意对几个“看见”句以及最后一段的语气处理)

诵读说明:

文章中有许多近乎排比的句式深切的表达了作家浓郁的感情,需要反复的诵读才能够体会,教师自身必须注意到这一点。因为有的感情作为学生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来说可能体会并不是很深,但如果教师能够将那种浓郁的深情读出来的话,学生定会理解的。

5.拓展训练——搜集信息

利用网络搜集有关本文的分析鉴赏资料。

第二课时

1.分析鉴赏文章

让学生分析鉴赏文章的第一部分,可分成若干组讨论,并由一代表作总结陈述。鉴赏重点既可以是语言表达方面的,又可以是文章所阐释的对生命的感悟。如果学生鉴赏的重点是有关语言表达的,教师则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语言来体味语言背后所蕴涵的情感。

学生发言后,教师可结合数据库中有关教材分析的内容作相应的总结。

2.能力训练

让学生将上述的分析鉴赏结论进行总结,当堂完成一篇短小的文艺评论。

教案点评:

本文所蕴涵的作家对生命的深沉感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品味出来,机械的设置思考题目引导学生回答可能会导致学生感悟能力的丧失(因为设置的思考题目可能并不是学生所感悟到的)。

课堂上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欣赏作者笔下地坛的美,品味文章的语言和领会作家对“生命”的感悟。

教师可以将此课变成一篇散文欣赏课,教师和学生一同走进地坛,和作家去欣赏地坛的宁静与生机,一起去思考生命的哲理。而对文章的分析鉴赏则可让学生以周记或者小作文的形式来完成。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