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6 16:31:25
《风筝》教学设计15篇

《风筝》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风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风筝》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课件:

⑴ 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词。

⑵ 宋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⑶ 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 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谁能把看到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以及风筝的来源。

4、交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⑴ 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⑵ 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1、整体感悟:

⑴ 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⑵ 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⑶ 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2、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⑴ 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⑵ 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① “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② “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③ 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⑶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① 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② 练习朗读。

③ 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④ 展示朗读。

3、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⑴ 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⑵ 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⑶ 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风筝》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通过搜集、整理有关风筝的故事,资料,使学生学会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获取信息;通过对风筝的观察,学会描述所观察事物的形态特征。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动手制作能力。

4、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学习风筝的制作方法。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放风筝的录像、各类风筝图片相关课件。电风扇。

2、学生准备:有关风筝的资料。纸张、竹条、浆糊、线绳。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师:悄悄地春天来了,你看校园里的树木都发芽了,好看的在校门外的小河边上,柳树绿了,桃花和李花刚刚开过,白色的丁香花和粉嘟嘟的海棠花又来争芳斗艳。春天真美啊!就在上个春光明媚的双休日,秘老师去了泉城广场,去做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2、播放老师在广场放风筝的录像。

3、师:老师去广场做什么了?对,是去放风筝,同学们放过风筝吗?这么好的春天大家一定要去放风筝!,你不知道啊,春风习习,广场上终于是又见风筝飞满天。出示课题:又见风筝飞满天

4、同学们对风筝了解多少呢?小组课前查找到了有关风筝的资料了吗?分组汇报吧。

5、学生分组汇报本组查找到的资料。

二、欣赏风筝。

1、师:想不到,同学们对风筝了解得还真不少,在我们山东省的潍坊有着风筝之都的美誉,那里的风筝博物馆里收藏着许许多多美丽的风筝,同学们,想不想去参观?怎么去呢?你信不信,老师现在就可以满足你们这个愿望,而且老师还请来了大家的老朋友带领大家一起去参观,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看——

2.播放Flash课件。

福娃妮妮:嗨!大家好,我是奥运福娃妮妮,欢迎你们来到风筝博物馆。想欣赏更多风筝吗?跟我来吧!(大屏幕播放Flash课件的风筝图片同时奥运福娃妮妮作风筝的分类介绍)

1.软翅风筝

2.硬翅风筝

3.板子风筝

4.龙型风筝

5.立体风筝

6.自由类风筝

三.观察风筝、发现风筝。

妮妮:同学们,参观了这么多形形色色、五彩纷呈的风筝,你一定有什么发现吧,那我就考你们两道题怎么样?一、风筝有哪些特点啊?

二、人们为什么在春天放风筝?

三、风筝为什么能飞上天呢?

1.妮妮不能白带领咱们参观,还一下子提出这么多问题,这三个问题也正是我们上节课各小组找到的有关风筝的三个问题。咱们先解决简单的,哪几个问题比较简单?(一和二),小组先碰碰头,哪个小组回答?播放正确答案。(小组长记下本组加星)

2.第三个问题有难度,不要紧,小组先讨论研究一下,可以拿起风筝看一看,想一想,老师这里的电风扇也许还能帮上忙,说到电风扇老师这里要多说一句,这是我们班的同学自己从家里拿来的 ……此处隐藏23084个字……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有关《风筝》的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感情变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内容之前,老是想邀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幻灯:风筝图片。同时……)记得有一首老歌这样唱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提起风筝,我总会联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像在空中的风筝,无论我们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根绳牵系着我们,那──就是割不断的亲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风筝有关的在误解与冲突中的亲情故事。(幻灯:课题、作者)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著名的作家。(幻灯:鲁迅照片)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里请注意这“三家”的排列顺序。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在三个领域建树的大小)原名周树人(“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鲁迅父亲早逝──从小康人家陷入困顿)。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结合《藤野先生》)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 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幻灯:鲁迅照片,手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四、背景知识介绍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建议阅读《野草》中的《狗的驳诘》、《颓败线的颤动》、《秋夜》、《希望》、《墓碣文》、《复仇》、《立论》,欣赏《野草》中的名句)。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野草题辞: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五、字词教学

1、“读一读 写一写”(个别读、全班读)

2、多音字。

3、词语解释。

六、整体感知:请大家带着问题,迅速浏览课文

1、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2、你读了以后有哪些感受?

明确:

1、小时侯不许弟弟放风筝、做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的把弟弟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认识到自己当年的行径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一直过意不去,然而兄弟全然忘却。“我”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2、学生根据阅读感受谈体会。

七、布置作业

抄词注音解词、朗读课文尝试发现问题。

《风筝》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通过预习和教师强调,学生掌握本文重要字词。

2.通过阅读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抓住一篇课文主要事件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能够抓住本文叙述的主要事情。

2.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明确本文的亲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三)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明白为父母者虐杀小孩的天性是可悲的,而更可悲的是社会使得人们慢慢的忘却的这种可悲,于是这种可悲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文中的思想

作业内容

1.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你有过类似的父爱经历吗,请你写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儿时的回忆多半是美好的,不过如果因为你的父母曾经粗暴的干涉过你的喜好的时候你的回忆会带些苦涩,你可曾想过许多年后的父母想起这样的事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今天我就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朗读课文,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板书重要字词。

2.教师稍微讲讲重要字词。

3.指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思考:作者叙述了他曾经做过的一件错事,是什么?对此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说明:因为鲁迅的语言不易理解,因而设计学生分两次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把握故事内容

1.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对不同的意见要及时评价和分析。

方法指导:人物是谁?什么事件?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了?

2.对这样的错事,作者鲁迅一开始的态度怎样?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分析。

说明:从概括文章情节到把握人物情感,难度加大,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方法指导:做错了事,作者有没有感到愧疚,有没有后悔的?文中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

注意把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四、分析人物

1.结合上一个问题: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如何评价?

说明:同学的答案各不相同,引领学生分析,各自陈述自己的看法,以此引出另一个问题。

2.许多年后作者的弟弟对这件事又是什么态度啊?

说明:以此引领学生读出鲁迅悲哀的情感与弟弟的忘却的对比,对作者这是一种更大的惩罚,对弟弟呢这是一种忘却的幸福还是人生成长中的不幸哪,儿时的天真、游戏天性为何全然忘却呢?

五、领悟情感

在学生对上述问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本文的难点:这是一篇反映亲情的文章吗?如果是,你从哪儿读出来了?如果不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作者对儿时的弟弟做了一件“精神虐杀”的事,这对小弟弟是一种残忍,这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为父母者对子女不合适的期望,但这也是一种亲情,只不过没顾忌儿童的天性;待后来作者幡然醒悟,可悲的是弟弟已全然忘却,这对作者更是一种沉重的悲哀,表现了哥哥对弟弟的眷顾之情,也是亲情的表现。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人物:我————弟弟严厉的的亲情

事件:毁坏风筝——想补救眷顾之情

《《风筝》教学设计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