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1总课时数
第 节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并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借助语境来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参考
语文教学参考书 鼎尖教案
授课方法
学讲
教学辅助手段
多 媒 体
无
专用教室
无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一、 朗读课文
学生诵读指定的片段,看看谁的诵读最能准确表达感情。诵读时注意句子的整散和长短,内容的层次和逻辑关系。
《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伯说的一段话。
二、 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1、烛之武
人物 性格 事件
郑-----------危在旦夕---------------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义) ↓
烛之武 夜缒而出(勇) 秦军乃还
智说秦伯(智) ↓
转危为安----------------------晋亦去之
明确:
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两方交战,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他的义无反顾的精神展示了其“勇士”性格;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在揭露了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后,又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最终与郑国结盟。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
可见,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更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2、秦伯
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1、课前5分钟演讲
2、分析人物形象。
小组讨论
个别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学
二次备课
3、郑伯
(1)善于纳谏----“公从之”
(2)勇于自责------“是寡人之过也”
(3)长于言辩-------“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4、晋文公
贪婪,但理智,能够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具有雄才大略。
三、把握文意 拓展阅读
问题6、解释成语大意,并用以下成语来概括《烛之武退秦师》一文的内容。
【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解说:秦晋联军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孤立无援而危于累卵,正像佚之狐所言“国危矣”。
【从谏如流】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解说:郑伯在国家亡危急存亡的时候,没有开门投降,没有匆忙地发布迎战命令,而是听取佚之狐的建议,与名不见经传的烛之武坦诚相见,以自己的诚意打动烛之武,让他去说服秦伯。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解说:在国家需要自己时,烛之武不计个人得失,欣然受命,表现出了顾全大局的精神和面对强敌的大智大勇。
【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解说:秦晋两国虽世代互为婚姻,但是两国之间却貌合神离,尤其是秦伯的狐疑两端,这些都让烛之武看得一清二楚。
【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解说:在了解秦伯具有狂妄自大、利令智昏、动摇不定等心理的前提下,烛之武先向秦伯示弱,满足其虚荣心,解除了他的戒备心理,为自己的成功说服扫除了障碍。
【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解说:烛之武知己知彼,因势利导,以利害关系说动了秦伯。秦伯的单方面退兵,使秦晋联盟分崩离析,郑国的倒悬之危终于在烛之武一番细针密线的论说中迎刃而解。
四、 【小结】
在郑国危在旦夕的关键时刻,郑伯从谏如流,委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临危受命的烛之武对秦晋两国关系洞若观火,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终于说退秦师,化险为夷。
五、 作业:熟读并背诵课文。
3、分析成语,学会用成语概括文中的内容。
4、将这些成语串成一段话,概括文章内容。
课外作业
教 学 小 结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流程
生朗读预习→师范读→生朗读梳理→师引导生朗读赏析→生朗读巩固→引导生朗读背诵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历史背景:
公元前632年4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二、 ……此处隐藏46055个字……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左传》主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27年(公元前453年)240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些事情。它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历史散文。在文学上和语言上的成就很大。作者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的事物(特别是长于写战争),也善于用极少的笔墨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跃然纸上。《左传》中有许多出色的外交辞令和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的历史人物形象,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为后代历史著作和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后代的一些伟大作家如司马迁等,从中吸取了营养。)
(3)复述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烛之武是个怎样的人。
(主要是记叙了公元前630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教师小结。
(以上教学环节,从教的角度看,出示明确的学习目标,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从学的角度看,解决什么问题,采用什么方法,达到什么要求,目标明确,有利于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合作探究,体悟情感
1、梳理课文脉络
引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根据本文主要人物和事件,依据文章顺序思考、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本文记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课文题目即是。由此可加深对文章题目作用的理解。)
(2)主要人物(烛之武)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是在秦晋两个大国围攻一个小小的郑国,郑国面临覆灭的危险情形之下,郑大夫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他去见秦伯,以退秦师。)
(3)烛之武为什么能临危受命?(一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一是烛之武深明大义,有爱国思想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4)烛之武为什么能够说服秦伯退兵呢?(主要是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5)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呢?(主要是晋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隐忍不发,随机应变。因为如果这时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2、赏析人物语言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赏析这篇文章最有特色之处——描写烛之武说服秦穆公退师的那段话,教学时,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下几个问题:
(1)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这说明他具有哪方面的突出才能?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他看准了秦晋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这说明作者在描写人物语言方面,尤其是在描写外交辞令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3)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背诵烛之武的这段说辞,再扩展到熟背全文。
(背诵既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也可以说是目的之一。通过背诵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可增强文言文语感和积累文言文素材,为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奠定基础。)
四、迁移运用,拓展延伸
1、本文烛之武的话虽系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十分清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结合本课让学生讨论说话讲究艺术的重要性,设一堂口语交际课,题为《说话艺术大家谈》。
2、结合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总结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分析评价文言文艺术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①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这对准确地理解,分析和评价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了解作者生平及概况,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如作品的思想内容,才能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③从内容到结构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是进行分析评价的c基础。对记叙性的文章,要重点搞清人物、事件,前因与后果,记叙与议论;对议论的文章,要把握文章的观点,正确理解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④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地、历史地、实事求是地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
(指点学生在阅读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有效的文言文阅读方法,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目的。)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特色:
1、把握文体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的规律,依据文体特点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的效率。《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历史人物传记,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理解烛之武形象及其历史、现代意义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在本教学设计中,为了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这一人物形象,一是引导学生在粗知文意的基础上,沿着故事情节逐层深入地认识烛之武。二是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技巧,起到“授之以渔”的作用,为学生自学同类作品指点了迷津。
2、注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实践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集中自学的时间,第一次是学生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改变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所采用的逐句串讲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次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定向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这些问题都是与理解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学生根据这些问题从有关片段中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感悟、探究的学习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