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一、说教材
音乐是我们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根据唱歌教学要求幼儿掌握一定的唱歌技能,通过唱歌教学对幼儿进行教育,主要是以歌曲的思想情感影响和感染幼儿,使其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使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本次活动为孩子营造了一种宽松、自由的表达空间,引领幼儿在与教师的互动中,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和肢体语言能力。歌曲是2/4拍节奏,所以本课知识点是:2/4拍节奏的强弱特点及歌曲中运用的节奏型 ▏X X X ▏、▏X X X X ▏、▏ X X ▏。掌握好了这一知识点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确立了情感、能力、认知方面的以下几个目标。
1、引导幼儿感受和表现歌词内容的变化,在音乐活动中享受快乐体验。
2、学习问得清楚、听得明白、答得准确。
3、学唱问答歌,学习用歌唱的形式来交流。
(二)重难点: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为:理解歌曲内容初步学会演唱,唱好切分音、休止符。活动难点是:运用肢体动作与同伴交流表现歌曲,并在表演中能有意识的与同伴进行交流与合作。
〔三〕活动准备:
为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和活动性,为了更好地服务本次的活动,我做了以下准备:音乐磁带、录音机;大象和白兔的毛绒玩具以及其他小动物的玩具。
二、说教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纲要精神:音乐教育不是用说理的方法,而是通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陶冶情操,丰富幼儿感情,启迪幼儿智慧,培养良好的个性。在教学活动中我主要采取了整体教唱法、情绪感染法和节奏朗诵法。
第一种方法是节奏朗诵法,主要在学习理解歌词的环节运用。这是帮助幼儿掌握歌曲节奏和记忆歌词的既简单又有效的方法。首先,我用与歌词一致的节奏来读问句和答句,引导幼儿进行尝试学习。然后再引导幼儿边拍节奏边朗诵歌词。这个过程注重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主动性,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学习。
第二种方法整体教唱法,整体教唱是把歌曲作为一个完整的形象呈现在幼儿面前,幼儿也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形象来接受的,这样幼儿容易进入歌曲特定意境,引起幼儿一定的情感体验带着感情演唱。首先在运用整体教唱法时,我特别注意了前期铺垫工作。教师的整首范唱,歌词的学习为整体教唱打下了基础。其次,注意变化形式、灵活运用。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整个教学活动要幼儿从头到尾整首学唱,一遍一遍的重复是不符合纲要精神的,因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比如无伴奏整体教唱,因为幼儿跟人声学唱比跟乐器学唱容易些,在没有伴奏的情况下幼儿更能听清歌词、曲调的特点。另外还运用了分组表演唱、集体对唱等形式。再针对较难掌握的地方进行分句教唱。这样不会使幼儿感到乏味和疲劳。
第三种是情绪感染法,幼儿在音乐活动时很容易受到情绪的感染。在范唱时运用动作、表情和声音将歌词问题表现出来,引起幼儿感情上的共鸣。另外,由于这首歌曲本身就具有游戏性,所以教学活动始终都会让幼儿沉浸在游戏和肢体表达的快乐之中。在游戏和肢体表达中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我,从而尊重了每个孩子的自主发展。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发挥了音乐作品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三、说学法
在教学活动中主要引导幼儿初步学习整体跟唱的方法。教师整体教唱幼儿整体跟唱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整体跟唱的学习方法正是幼儿迫切需要的,这样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符合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唱歌教学容易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怎样变被动为积极主动呢?
我是这样做的:
1、创设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让幼儿始终处在游戏的愉快中,在游戏中幼儿自由发表意见与想法。
2、设计启发性鼓励性的语言,给幼儿提供讨论的机会。
3、变换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学唱,如请幼儿领唱,分组表演唱,与同伴表演唱等,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可以将“小朋友想一想”替换成×××告诉我等。
另外,我还特别重视引导幼儿尝试运用情感体验去理解学习歌曲的方法。在发展了幼儿音乐创造力的同时引导幼儿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幼儿的自我探索和尝试中突破难点。
总之,在学法指导中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遵循了"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为其今后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程序
教学分三个部分,活动流程为:游戏,激发兴趣---学唱问答歌---仿编问答歌。第一部分通过游戏:我来问你来答,让幼儿用语言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鼻子长?教师可以出示大象毛绒玩具,边操作边引导幼儿一起回答:鼻子长是大象,大象鼻子最最长。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耳朵长?教师出示毛绒玩具小白兔,边操作边回答:耳朵长是白兔,白兔耳朵最最长。边唱边引导幼儿做出相应动作,并且注意说话的节奏,为学习演唱歌曲奠定基础。
教师问:“刚才的游戏好玩吗?这个游戏还可以唱出来”,这样,自然过度到第二个环节学唱问答歌,包含着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欣赏歌曲、情感体验:首先让幼儿完整地欣赏一遍歌曲,请幼儿说出跟刚才玩的“问答游戏”有什么不同,引导幼儿说出和刚才玩的游戏内容一样,只是把说变成了唱。第二环节节奏朗诵歌词,首先请幼儿通过自己探索学习音乐的节奏。教师用形象的比喻引导幼儿,然后根据歌词内容运用语言节奏朗诵歌词。第三环节整体跟唱,分别采用集体无伴奏跟唱跟唱和分组表演唱的形式。第四环节让幼儿按意愿分成两组,一组当发问者,一组当回答者,合作演唱歌曲。第三部分仿编问答歌,教师首先出示部分动物玩具,问:谁来了?能不能把他们也唱到歌里去呢?首先,教师示范仿编:“小朋友想一想,什么动物蹦又跳,引导幼儿将蹦又跳的动物唱到歌曲里面,如:小兔、小青蛙。然后让幼儿尝试仿编问句,向其他幼儿征集答句。
当一个问句有多个回答时,可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回答比较合适。最后,选择其中大家都很喜欢的问答句,集体学唱。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教学节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时间。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机制 ……此处隐藏8272个字……合以前的小山冈村和现在的小岗村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这种巨大的变化。
可对于“为什么‘包产到户’能给小岗村带来巨大的变化”这个问题,学生能从书上找到一句话来作为答案。这句话是“土地承包明确了每一家、每一户的责任,生产的好坏和个人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极大地调动了村里人的积极性。”这句话并不错,它能简单地概括小岗村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可这个问题是本课的重点,所以老师应在此基础上作比较具体的讲解,并给学生举个比较贴近生活的例子来帮助理解。例如现在有些行业工作人员的工资由底薪加提成组成,如卖化妆品,卖保险等。他们的卖的产品越多,提成就越高。
(四) 了解今日的小岗村。
通过各小组的汇报与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问题。但是既然这是一节《品德与社会》课,除了要了解1978年小岗村实行改革开放的史实,还要和社会相联系。于是在学生汇报交流完以后,学习书上59页的最后一段话,知道小岗村大实施“包产到户”给我国其他地方带来的影响。并用课件出示今日小的图片,这些图片呈现出小岗村欣欣向荣、繁荣富强、农民安居乐业的一种景象。通过学生谈感受,萌发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五) 总结。
我认为总结是对一课内容的概括与提升。所以,我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然后用总结性的语言对小岗村的改革及其对全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进行概括,再问学生从小岗村实施“包产到户”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可能会感慨“包产到户”的作用,老师还要引导学生从严宏昌身上看到,为了改变全村人的命运,他敢想敢做,任劳任怨,为了村民的利益付出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谈自己可以为家乡,为社会做什么。要想使家乡,使中国变得强大,自己现在应该怎样做。让学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进一步完成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课稿 篇6一、说教学内容
《水和水蒸气》是小学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六课。本单元主要以水为例,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水的三态循环的观察和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念。本节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通过“水哪里去了”的探究、观察,讨论水从液态变成气态时是如何蒸发到空气中的,然后再通过“加热能加快水蒸发”的观察活动,帮助理解水获得热量后能更快地从液态变为气态,最后通过“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的观察试验,帮助学生理解水蒸气能从气态变为液态。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
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浅盘子中的水的变化,同时结合生活中“水会干掉”的经验,讨论水的蒸发。
2、观察比较自然状态下和人工加热情况下水的蒸发现象的异同。
3、观察把一个玻璃杯扣在一个装热水的小杯子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液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四、说学情、教法和学法
1.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身边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且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教学时,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符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2.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从观察中思考讨论,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3.说学法
本节课要教给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思考的科学习惯。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准备:透明玻璃杯、燃烧匙、热水瓶、酒精灯、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教师以复习前节内容的形式,用湿毛巾在黑板上写“冰”。
2、观察“冰”的现象。
3、学生举例:在我们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过水自然干掉的现象?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
1、那么这些水到哪里去了?你们猜猜看。板书:水
2、学生叙述课前实验。(碟子装水自然风干的实验)
3、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就是我们刚才很多同学说的蒸发。
三、探究“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
1、学生讨论、猜测。
教师归纳板书:加热,风吹,增大表面积……
2、研究其中一种方法“加热”。
加热是否能加快水蒸发?板书:加热能加快水蒸发??
3、教师指导实验方法,并提示实验过程中注意事项。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5、汇报,交流:
6、小结:水受热以后,获得热量能更快地蒸发,从液态转化为气态。
四、空气中的水。
1、讨论小河、海里的水是哪来的(下雨)
2、雨是什么形成的?
3、学生讨论,交流。水蒸气遇冷能不能变成水呢?我们用实验证明。
4、教师口述实验要求并演示。
5、教师为每组倒热水,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同时教师取一玻璃杯装入一些冰)
6、汇报:
7、通过刚才我们的实验观察,证明了水蒸气遇冷能变成水。
8、讨论“白汽”。
(1)刚刚实验中有小组提到燃烧匙上方有出现白汽,那白汽就是水蒸气吗?预设:不是。水蒸气的微粒太小,无色无味,透明,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2)这白汽是怎样形成的?
(3)我们还看到哪些地方有类似于白汽的现象?说说是怎样形成的?
这些现象再次证明水蒸气遇冷能凝结成水。
9、解释上节课的疑问:上节课我们的疑问,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明白了吗?
课件出示: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玻璃杯就会冷却下来,在杯壁上凝结成小水滴。
10、讨论:雨是怎样形成的?
雨是水蒸气形成的,是怎样形成的呢?小组讨论交流。
12、教师解释下雨的原因。
我们身边的水一直在蒸发,水蒸气不断上升。红色箭头表示当水蒸气,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看不见的。水蒸气从地面上升并遇到上面的冷空气时,就会凝结,变成我们看得见的小水珠,飘浮在空中,这就是云。云中的小水珠相互碰撞、吸收,越积越多,越积越重,最后落下来,这就是雨。
五、总结和揭题,说说你的收获,并板书:水和水蒸气
六、课外拓展:
风吹是否能加快水的蒸发?两块湿手帕,一块用电风扇吹,一块让它自然蒸发,哪块会干得快?课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