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数学说课稿汇编九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说课稿 篇1《平均分》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它是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而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因此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 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物体的活动,初步感知平均分的特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2.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的意识以及与同学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让学生建立平均分的表象。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讲练法,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形成知识,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平均分
(二)实际操作 认识平均分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第一层:创设情境 感受平均分
在这一环节中,我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观察猴妈妈怎样分你觉得最公平
2、观察问题
通过让同学们观察,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的同样多。
3、揭示课题
第二层:实际操作 认识平均分
1、提出小兔搬8个萝卜,可以平均分几次搬?
2、交流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认识理解平均分。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不同分法的机会。
第三层:拓展应用 理解平均分
1、按要求分小棒,交流操作。
2、说一说,把多少平均分,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
3、分别做练一练的第1、2、3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结果一样多。每份分得的结晶果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平均分。
数学说课稿 篇2一、课时安排说明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共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认识近似数和精确数;第二课时,掌握精确度和有效数字等相关知识。
二、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本章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对生活中的较小数据以及近似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经历了一些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积累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并且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任务分析
在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近似数;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近似数的作用,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选取近似数;结合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认识有效数字的概念,能按照要求取近似数,并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中所采用的问题情境尽可能来源于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与数据有关的素材,使他们体会所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精确度及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
2.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
本节的教学重点:掌握精确度及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
本节的教学难点:如何确定一个数据的有效数字。
四、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回顾复习、学习新知、例题讲解、课堂练习、拓展提高、知识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个环节:回顾复习
活动内容:
1.阅读报道
中国是世界面积第3大国;中国有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中国共划分34个省级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人口约12.9533亿,占世界人口的21.2;共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有1600万人。
2.回答问题
你能找出这篇报道中的精确数据和近似数据吗?
3.知识回顾
1.认识精确数和近似数,明确近似数产生的原因。
2.会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并能进行合理比较。
活动目的:改变原有的直接复习知识模式,通过阅读一篇报道,找出其中的近似数和精确数达到复习上一节内容的目的。其一可以改变枯燥的概念复习,使复习环节变得更加有趣;其二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例如此报道可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我们的祖国。
活动注意事项:(1)复习过程中虽然不直接的对概念进行复习,但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仍应对上节所学概念加以巩固(2)复习一方面是对上节课的回顾和总结,同时也应为新课的学习和探究作和铺垫和作准备工作。
第二个环节:学习新知
活动内容:学习新概念
(1)精确度:
利用四舍五入法取一个数的近似数时,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
(2)有效数字:
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significantdigits).
活动目的:通过学习精确度和有效数字两个新的概念,为下面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工作。
活动注意事项:(1)对于精确度概念的理解,要做到把精确度和四舍五入法有机的统一。让学生明确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哪一位;(2)对于有效数字的理解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从那个数字起,到那个数字止;(3)这两个概念是这节课的基础和关键,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才能更好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 ……此处隐藏14624个字……识的培养。数学说课稿 篇9《圆柱的侧面积》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学习内容,本内容是在认识圆柱体及它们的各部分名称及掌握了圆柱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此部分教学内容初步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思想,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圆柱表面积和体积,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小学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他们的认知活动都是以兴趣和好奇为载体,学生处在以直观形象思维阶段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因此,创造学习数学的愉快情景尤为重要。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强烈的兴趣,就会激发内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聚精会神,努力追源,并感到乐在其中。由于小学阶段所学的几何初步知识属于直观几何,所以教学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剪剪画画,拼拼摆摆,折折叠叠等实际操作,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促进知识的内化。
认知目标:在探索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获得并掌握求“圆柱体侧面积”的方法,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发现、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推导再创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创新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中,体会学习“圆柱体侧面积”知识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的参与数学学习。
教学重点:
经历“圆柱体侧面积”公式推导再创造的过程,获得求“圆柱体侧面积”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得到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的关系以及宽(高)与圆柱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具准备
相关课件;
学生学具:“乐事薯片”圆筒包装实物、剪刀、白纸、线、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百事公司要招聘一名小小采购员,去采购制作十万个“乐事薯片”圆筒包装所需要的硬纸板,假如你是一名小小采购员,你会去买多少硬纸板?(备注:“乐事薯片”包装筒只有侧面用的是硬纸板材料)
2、各自拿出手中的“乐事薯片”包装筒看一看,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
(其实,要想知道总共需要多少材料,必须先要求出一个包装筒侧面所需的硬纸板材料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乐事薯片”的侧面积,在这里,通过讨论交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揭题并板书:“圆柱的侧面积”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里,将求十万个“乐事薯片”制作材料这一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的同时,要把教学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从具体的问题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确认知识的学习,再去探索。这样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数学的意识,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动手实践:
鼓励学生利用手中的实物,通过剪、量、画、算等方式,想办法求出一个“乐事薯片”包装筒的侧面积,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自由合作。
(1)想一想:如何利用现有学具得出数据?
剪一剪;将包装筒剪开;
(注意两种剪法:沿直线剪,展开后是长方形;沿斜线剪,展开后为平行四边形)
量一量:用线量出包装筒的周长,用直尺量出高;
画一画: 滚动包装筒,在白纸上画出相应长度,用同样办法画出高;
……
(2)算一算:分别用不同方式得到的数据计算面积,看方法和思路是否正确,看结果是否基本一致!
(3)说一说:同组交流,学生互评。
(4)结论: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柱底面的周长即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长,圆柱的高即长方形的宽(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体的侧面积。
2、课件展示,深化认识。
3、得出公式,板书:
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4、小结:新旧知识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注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要善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探究能力的发展,关注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过程当中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的培养,应用知识间的转化与联系,利用课件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再现学生经历的“圆柱体侧面积”公式推导的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成为具有可视性的内容,学生思维的全过程、方法、思路能够清晰的展现在其他师生面前,供别人学习、去借鉴;同时,动静结合的呈现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总结归纳。
1、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力争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四、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1、基础练习:
(1)一个圆柱形的茶叶桶,底面周长是28。3厘米,高是13厘米。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圆柱形的罐头盒,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5厘米,在这个罐头盒的侧面上贴上商标,求商标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
2、发展练习。
老师有一块长方形塑料板,准备制作一个圆柱形笔筒
(1)请帮我配上一个合适的塑料底面。
(2)你能试一试算出制作这个笔筒共用塑料板多少平方厘米?
3、小结:对作业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反馈及时补漏。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梯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圆柱体的表面积埋下伏笔)
五、质疑激思。
1、鼓励学生自主提问。
2、议一议:圆柱的侧面积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学生会把自己课堂所学的知识进行再整理,从而加深了知识的牢固性,同时,也助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附板书:
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 × 高
S = C H
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为引线,采用“操作---发展”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向学生开放,大胆让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学生去思考、去合作、去操作、去发现、去讨论、去实践。同时,教学过程的设计更加注重了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更加关注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充分的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学有所乐,学有所得。